当前位置: 中工网评论频道科教-正文
对神童的关注报道应该点到为止
石迪
//m.auribault.com 2016-02-29 来源: 红网
分享到: 更多

  这几年我们见识了各种各样的神童,舞勺之年考入名校的智慧学生,节目里挑战世界第一的珠算女孩,电竞圈少年成名的天赋玩家。这个时代依然不缺少神童,近日,《安徽商报》就报道了一位12岁小学生的天才事迹。其在考场所作文言文让阅卷老师为之震撼,并已著写两部小说,共十万多字,又是一位纯度十足的天才少年。

  但笔者看到这一消息时,却怎么也震撼不起来。前不久史学天才高中生因抑郁自杀的悲剧仍历历在目,如今面对又一位天才的横空出世,不免产生联想,心生担忧。咱们的社会或许只是满足于猎奇,而对于如何接纳神童,似乎还没有做好充分准备。既然如此,神童出现,不如冷静待之。

  过去的不幸事件也证明,过度曝光和过高期望都不利于少年天才的心理健康发展,或内心膨胀,或压力如山。这其中,有媒介传播热度炒作的因素,也有来自社会舆论的高评价以及家庭的高要求。因人制宜的鞭策和激励能够取得可观的成效,但可怕的是不明就里的揠苗助长,容易导致神童脱离滋养的根基。

  新闻报道中,这位饱读诗书的小作家受父母熏陶,从小就喜欢阅读传统文化经典。可见,其出彩的文言文水平,与长期的文学积累密不可分,一切都是涓涓细流,于无声处悄然迸发。这样一位足以令老师震撼的神童的出现,只能证明,一个平凡无扰的生活环境可以培养出有才能的孩子。而外界过多的关注,说不定带来的更多只是喧嚣。

  冷静看待神童现象,并非等同于泼冷水。出现令人震撼的人才,自然是一件值得传颂的事情,谁都期待这样一个人能够做出一些不可思议的事情来,为自己和社会带来福祉。但天才不宜被过度解读,更不能被消费。我们的观念里乐于褒奖,信奉压力的积极效应,可必要时候,我们应该选择冷静与宽容,让心中的天才回归为普通人,这对他而言,或许是一种莫大的温柔。

  出现神童是好事,可从仲永开始,神童就给人留下脆弱的印象,如同一种不可持续的能源,难以经受住时间的考验。而事实往往是,一些人用嘴巴将神童吹起,然后目睹他们重重摔下。

  因此,为了让神童拥有更长的保质期,咱们需要期待媒体报道在客观真实的基础上点到为止,期待社会摒弃一种对神童的追捧和看热闹心态,也得期待身边人持续营造一种没有天才的培养氛围。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