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工网评论频道科教-正文
“短小精悍”考题并非民国高考全息图
茅亩
//m.auribault.com 2016-02-22 来源: 红网
分享到: 更多

  近日,湖南怀化芷江侗族自治县档案馆在对民国民众教育类档案进行抢救性修复时,发现了一套1933年的国立清华大学入学考试卷。相对于现在的高考试卷,当时的考题无论是题型还是页数,都可谓“短小精悍”。国文科目上只要回答3大类题目:标点、订误、写作,英语考试要求复述三国志演义片段,数学具有现实意义的情景题。(2月19日《北京晨报》)

  这篇报道在对1933年国立清华大学入学试卷内容的叙述中,也表露出对试卷的溢美之意。而背后那个比较对象,显然是当今我国的以题型多、体量大等为特征的高考试卷内容。但是,用那个时代的试卷内容比当下时代的试卷内容,不是一件科学的事情。时代变了,人口数量变了,竞争激烈程度变了,凡此种种,都会在试题内容和形式的设置上有所投射。在此方面,简单化类比民国与当代,失之偏颇。

  谈民国高考,离不开对民国中学教育的基本考察。作为中国社会一个关键转型时期的教育构成,民国中学教育是西风东渐过程中的一个新事物,相较之前的长期封建传统教育,有巨大改新和进步,但也残留着传统应试教育的不足。民国中学教育,多用美式教材,教材版本多样,国文、数学、英语为主要考试科目,教育目标以人为本,开明开放,每每被现在的人们津津乐道,无比推崇,但鲜有提及民国中学过重的课业负担和应试教育的窠臼。

  民国中学教学大概什么样子?一份关于民国中学教育的研究表明指出,民国中学生课业负担过重,在国民政府成立前就有被提及,在上世纪30至40年代,特别是抗战前,尤为集中。一是课时量过多。教学时间加上自修时间,初中生达每周48小时,高中达每周60小时,这在今天看来仍不算少。初衷当时曾有人将1932年的初、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与日本比较,其内容和程度明显偏多偏深,与中学数理化和美国比较,差异更为明显。在教学方法上,偏重讲解和强记,学生求知欲的激发并不被重视。而且,应试教育是所有中学普遍现象,提高大学升学率无一不是中学校长的重要目标追求。

  实际上,这篇新闻的关涉,远不仅是一张高考试卷的问题。我国教育现实种种问题与不足,如教学模式、选拔方式乃至教育理念弊端,才是怀恋民国教育的心理产生的根本缘由。不止民国高考试卷、教材、教师,任何一分能够触发这种心理的人、物、事,都能把人们牵回那个时代的一些特殊教育情景的“深情”重温之中。近年来人们一次又一次追忆甚至怀恋民国教育的那些人、那些事,民国教育倍受关注,甚至被推高到一个不恰当的位置,实际上是一种现实教育欲求不能满足而转而向历史觅求一种心理温暖,以及一个现实压力释放的“历史出口”。然而,不得不遗憾地说,民国教育很难为改良当下教育弊端提供现成的方法论,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在应试教育的角度上,民国与当代并无根本性的区别。过度迷恋民国教育,只能徒增纠结和痛苦,“短小精悍”考题并不是民国高考“全息图”。

  今天觅寻和怀恋民国教育,改良和重构当下教育,至少可以先从一点做起,那就是,不妨效仿一下民国大学不拘一格录取考生的做法。比如,数学考了零分仍可以进入高校深造,胡适力排众议录取罗家伦,罗家伦当校长时录取钱钟书。这样的民国“教育风度”,在当下实在太稀缺了。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