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工网评论频道科教-正文
如何面对第20个世界湿地日
刘效仁
//m.auribault.com 2016-02-02 来源: 北京青年报
分享到: 更多

  2016年2月2日,是全球第20个世界湿地日,主题为“湿地关乎我们的未来:可持续的生计”。

  当此之日,我始终难以释怀的是前几日读到的一张图片,还有那略显悲怆的标题——《鄱阳湖还要防火!——直面中国“水困局”》。由(2016年1月19日)新华社记者拍摄的图片显示,江西省星子县鄱阳湖边, “草原”风光已经取代碧水连天,远处有牛群吃草。近处的湖水则只有浅浅的一线。“冬季到湖区看草原”甚至成了近年来鄱阳湖生态湿地旅游项目。谁都知道,湖泊与湿地唇齿相依,当造物主恩赐的活了千万年的湖泊一旦干涸而死,其湿地的功能自然也将与时俱废,直至有一天完全灭失。

  由于在保持水源、抵御洪水、控制污染、调节气候、维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湿地被誉为“地球之肾”,与森林、海洋河流并称全球三大生态系统。正是它们构建了杂花生树、莺飞草长的美丽大自然,也才有了宜于人类生存和繁衍的生态家园。《诗经》中的“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足以证明,湿地正是一个承载诗意的地方,一个天人合一,自由自在的沃土。

  然而,随着人类的野蛮开发,滥采滥伐,围湖造田,甚至围湿地造城,使自然生态环境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大破坏。一方面,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28%的我国,正常年份全国缺水量已达500多亿立方米、近2/3城市不同程度缺水。不只水资源日益枯竭,即使一息尚存的河流湖泊,用新华社记者的话说亦是“有水皆污”。水利部监测数据显示,我国有27.2%的河流、67.8%的湖泊水质为三类以下,无法饮用,23.1%的湖泊处于富营养状态,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为67.9%。数千平方公里的湖泊锐变成草原,正是我国水生态恶化的一个缩影。

  另一方面,与水体水域相互依存的湿地,自然也一再成为“失地”。面临缺水、污染、大面积萎缩,生态功能弱化,堪称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媒体公开报道,2012年,上海南汇东滩湿地被开发,引起民众焦虑,呼吁立法保护逐渐萎缩与消失的湿地;而此前数年,崇明湿地被破坏,在此越冬的3000只小天鹅数量骤然降为17只。2014年7月,海南三亚市仅存不多的一湿地成为建筑垃圾填埋场。湿地公园内兴建豪华别墅,近年来更是时有所闻……可叹,我国自然湿地面积占国土面积的3.77%,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如果被侵占掠夺的势头得不到有效遏制,不仅鸟儿将失去自由栖息的乐园,“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成为绝响,人类所谓诗意的栖息亦会无处可寻。

  利奥波德在其代表作《沙乡年鉴》中写道:对于我们来说,看雁阵的机会比看电视的机会更重要,而寻找一只白头翁的机会,就像我们说话的权利一样不可剥夺。保护湿地正是保护我们的生计和未来。正因此,亟待消除公众的焦虑、逐利的盲动以及开发的暴戾,有必要出台湿地保护法律条例,规范地方政府的责任和公民的义务,依法保护湿地资源。当将湿地保护与合理利用纳入国家土地利用、生态治理、资源恢复、水资源管理、河流流域等宏观规划;采取有效措施,尽可能地恢复已退化的湿地,减缓降低人为因素对湿地的负面影响,开展一批重点湿地的恢复治理工程,有计划地恢复五大淡水湖泊面积,湿地点污染源基本得到控制,有效地减缓湿地的退化。

  生存,还是毁灭,真的,我们已别无选择。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