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科教-正文
吴海霞:鼓励学生卖柠檬是为教育“加分”
//m.auribault.com2016-01-11来源: 荆楚网
分享到:更多

  1月7日,有网友发帖称,四川传媒学院传播与经贸系要求学生推销成都一村子产出的柠檬,并与学分和毕业挂钩。对此,四川传媒学院回应称,推销柠檬是为了帮助村子解决柠檬滞销的问题,学生为自愿参与该项目,所谓奖励两个“创新学分”仅是一种鼓励,与毕业并不挂钩。(1月9日《北京青年报》)

  学生实践与公益行动能否实现双赢?看完了这则新闻,笔者可以坚定的回答:能。在当下大学苦于找不到实习基地、学生专业难以与实践接轨之时,四川传媒学院创新思路,鼓励学生发挥专业特长,帮助解决柠檬滞销问题,使学生实践与公益行动相得益彰,有助于学生与农户双赢、学校与社会双赢,有助于找准知识与需求的结合点,堪称是素质教育的创新“加分”。

  教育最终要为社会所服务,大学也应本着这一思路,对接社会需求,考虑学生实践问题。对此,四川传媒学院可谓心领神会,该院传播与经贸系与成都市郫县宝华村开阵合作,对“宝华柠檬”进行营销策划与实践,并以给予创新学分的形式予以鼓励。这种做法,一方面发挥了学校的教育资源优势、学生的专业特长优势,另一方面,有助于解决宝华村的柠檬滞销问题,可以说是一举两得,互利双赢。特别是学校鼓励学生参与,这是一种教学手段、实践手段的创新,其意义不仅在于增加学生的“学分”,更在于增加学校对接社会需求、优化素质教育的“创新分”。

  的确,教育需要找到与社会需求的对接点,学生也需要在实践中发挥专业特长、检验学习效果。我们看到,成都市郫县宝华村是四川传媒学院附近的一个村子,种了不少的柠檬,也出现了滞销的情况,而学校刚好有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于是双方一拍即合,促成了卖柠檬这一“院村合作”行动。从中可以看出,在教育与社会需求之间,完全可以找到一条双赢的途径,农民有土特产,但往往找不到销路,而大学生有文化,对互联网和电商轻车熟路,可以帮助农民打通销路,这样就能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实现大学生与农民、与产品销售精准对接。

  其实,对于大学生帮助农民销售产品,有一种说法叫“公益创业”。海南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就采取“公益创业”的方式,帮助海南果农销售滞销芒果,筹得善款6350元,捐赠给福利院的孤残儿童。四川大学也有一个叫“农情浓益”的公益项目,专门帮助农民卖滞销的蔬菜瓜果。通过这样的“公益创业”,学生们用专业知识服务农民,彰显自身价值,体现社会责任感,不仅可以树立个人的良好形象,而且可以树立所在院校的公益形象,打造大学教育的公益品牌,堪称是公益、教育、学生创业的完美结合。

  社会有需求,教育要担起责任;公益有呼唤,学校要发挥作用。鼓励学生卖柠檬,正是教育和学校发挥作用的体现,当学生实践与社会需求对接、与公益行动结合,我们的素质教育就能不断赢得新的“加分”。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