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工网评论频道科教-正文
朱昌俊:“美国学生也很辛苦”能说明啥
//m.auribault.com 2015-12-29 来源: 光明网
分享到: 更多

  参与美国记者爱德华·休姆斯,曾获最高新闻奖普利策奖。他花了一学年时间,在一所公立高中蹲点。一年的体验,让他写成一本书,书名叫《梦想的学校》,第一章用了这样的长标题:“4是有魔力的数字:4小时睡眠,4杯拿铁,4.0”。这本书描述了这所高中的学生群像:为了得到最高的平均成绩4.0,他们一天只睡4个小时,灌下4大罐拿铁咖啡,为的就是能够熬过一整夜。在相似的一所美国高中,华裔女孩田田的经历,也如出一辙。(12月28日《重庆晨报》)

  不知从何时起,“国外学生都很很轻松”似乎成为不少国人心中的一种固定印象。这一认知的得出,到底是源自信息的误导,还是在批评中国学生负担过重时所不自觉树立的“正面参照”,也已很难考证。但是只要稍稍查证即不难发现,有关“美国高中生同样辛苦”的新闻在网上并不少见,比如北京大学教授饶毅就曾在一次演讲中透露,“如果把美国的高中教育原封不动地搬到中国,绝对不会是减负而是增负。”这与《梦想的学校》一书所传递的信息,无疑是吻合的。

  暂且不论书中所描述的美国高中生“4小时睡眠,4杯拿铁”的群像是否有着普遍性,我更关注的是,如果“美国高中生也辛苦”的确成立,它又到底应该给我们怎样的启示?中美高中生的“苦”又是否完全一致?比如仅就报道所呈现的信息来看,美国的学生之苦,除了课堂上、教材上的知识需要掌握,考试多,其实还包括庞杂的课外知识要求,比如论文写作,特长培育等等。而在我们这里,分数至上与标准答案才是真相。两相比较,到底哪一种“苦”更有利于人的全面成长和创造力的培育,或许就值得思考。

  还要看到,那种“国外教育很轻松,中国学生负担重”的印象和描述,本来就是一种极其可疑的非此即彼的论断。它既让我们无法了解到国外教育的真相,也很难对自身的教育问题作出正确的认知。要知道,教育方式关系到文化、观念、制度等诸多因素,不可能要求每个地方的教育和人才选拔途径都一致,也本就没有完美的教育方式可言。但教育所致力于促进人的健康发展的目的当是一致的。从这个意义上看,理性的审视中外教育的同与异,应该是从比较找寻到“公约数”和合理的一面。“别人的我们都反对”和“别人的我们都赞成”,在某种程度上仍都是一种对立思维的作祟,并无益于我们在比较中进步。

  对于它国教育真相的了解,有助于我们更客观的看待自身。但在比较中,不应该是树立“比惨”的逻辑,比如美国高中生很辛苦,是否就能成为我们不必为学生减负的理由?美国高中生或许也不轻松,但在其国内也同样存在着“减负”的呼声和改革期许。可见,现实存在并不一定意味着就是“合理”的。因此,在观察到更多国外教育真相的同时,也应该警惕放大“片面真相”对我们的教育改革产生误导,甚至遮蔽我们教育中的问题。

  就在前不久,英国BBC制作的中式教育纪录片曾引发较大的关注,它也是一种中外教育方式的直接对比。然而,抛却具体的社会背景和文化等因素,简单的对比都可能产生偏差和“部分的真相”。所以,美国高中生也很辛苦这一信息,与其说它在论证学生必须吃苦的正确性,不若说只是在表达一个举世皆然的常识——成才之路没有捷径可循。就此而言,不妨淡定视之。(朱昌俊)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