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工网评论频道科教-正文
熊丙奇:大学应做守望社会公平的“灯塔”
//m.auribault.com 2015-12-18 来源: 中国教育报
分享到: 更多

  一个院士、名教授和一个工人,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如果只盯着院士等有显赫身份的人,而忽视普通教师、工人,甚至漠视他们的基本权利,这和大学倡导的平等精神相背离。

  “他们是隐藏在北京大学食堂工作台后的脸庞;他们是屈居于八人间宿舍中的黑影。他们是一个很难被北大师生注意到的群体,熟悉却又无比陌生。他们是北大工人。”

  日前,关注工人问题的北京大学学生社团——马克思主义学会在微信自媒体上发布《北大后勤工人调研报告》,报告称61名北大学子访谈了100名北大后勤工人,结果发现36%的后勤工人根本没有劳动合同;大量使用劳务派遣工,一些保安无社保;工人们存在严重超时加班,工资仅2300元/月;绝大部分工人只能住地下室,很少有肉吃,等等。

  可以说,这不失为一次大学生参与学校管理的重要实践——发现问题,并提出建议,引发学校师生和社会公众思考。对于北大学生的这次校内调研,应该“点赞”。但是,“点赞”之余,不能忽视报告揭示的深层次问题:一边是学校发展的宏伟目标,而另一边却有一些校园建设者过着没有保障的艰辛生活。大学如何尊重每个劳动者,保障每一个校园建设者包括外来务工人员的基本权益,这是必须思考的命题。

  据媒体报道,这份报告很快就引发了北大学子、后勤工人们的讨论,12小时内阅读量突破3万,打赏人数近600人。很显然,“打赏”针对的是北大学生的行为,赞扬他们能关注生活在“底层”的人的生活状态,为他们的正当权益而呼吁。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大学生给人的印象,是已经脱离现实生活环境,变得功利,而对身边的社会现实问题漠不关心。也许正是出于这方面的原因,在众多网友为北大学子点赞的同时,也有人担心,如此揭学校的“短”,将“家丑”外扬,这些学生会不会被学校批评。

  在笔者看来,北大应该支持这些学生的行动,而不能认为这些学生给学校添了麻烦。大学办学的一项重要价值,就是培养有独立人格、自由思想的学生,因此要鼓励学生批评和质疑。大学要完善学校管理,也必须重视学生的意见,并纳入决策范畴。学生能关注后勤工人的生活并深入调研,学校应该从中看到学生的平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并进一步鼓励学生参与到学校办学中来。而学生经过深入调研撰写的报告,暴露出学校后勤管理、工人权利保障存在的严重问题,学校应该予以正视。考虑到学校后勤的用工普遍比较复杂,学校至少有责任督促每个后勤用工单位保障工人权利,对那些漠视、侵犯工人权利的,应解除合作关系。另外,还应与劳动行政部门一起,检查用人单位的规范用工情况,不能纵容侵权事件发生。

  当然,也有舆论分析,这不是一所大学存在的问题,后勤员工的权益被漠视的情况在不少大学都存在;甚至也不是大学的问题,而是众多进城务工人员都面临的问题,他们被用人单位招工聘用后,很多人没有合同、不交社保、薪资很低。但是,笔者以为,问题的普遍性不意味着问题就合理。北大学生的调研主要针对本校存在的问题,却可以促进更多的大学乃至全社会,都来关注普通务工者的工作和生活状况。这是扩大社会公平,提高社会文明程度进程中必须解决的问题。大学作为社会的一座“灯塔”,应该走在前列,起到示范作用。

  2010年,时年82岁的香港大学宿舍服务员——被称为“三嫂”的袁苏妹,被香港大学授予“荣誉院士”,校方称赞她“以自己的生命影响大学堂仔的生命”,是“大学宿舍灵魂”。这曾令很多人为大学的精神和情怀而感动。大学校园里的每一个人,只要他们在为学校的发展做出自己的努力,都应该得到尊重。一个院士、名教授和一个工人,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如果只盯着院士等有显赫身份的人,而忽视普通教师、工人,甚至漠视他们的基本权利,这和大学倡导的平等精神相背离。大学要培养学生这种平等精神,鼓励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从事社区公益、志愿者服务;同时,也必须在学校办学中,以平等精神对待每位教职工。如果每个人在大学里都有平等的人格尊严,大学将获得社会更多的尊重。

  (作者系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