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媒体决不能轻率用统计学的方法描述全国范围内的校园暴力问题,尤其是一些未经权威机构认证的数据。
“中国校园暴力盛行,涉及学生比例高达五分之一。”如此骇人的消息,源头是美国某知名媒体,不少国内媒体最近予以转载、散播,甚至直接做到了新闻标题里,引发不小的关注。美国这家媒体报道称,今年过去的9个月,中国媒体至少报道了30起严重的校园欺凌事件。在一些最极端的事件中,受欺凌的学生甚至被打死。
看了这样的报道,给人什么样的感觉?如果这是事实,中国的学校岂不成了“暴力集中营”?事实果真如此吗?试问:中国的学校和学生数量何其庞大,“校园暴力涉及学生比例达1/5”这样的数据是怎么来的?细看媒体报道,支持这个结论的依据,源于2012年的一项不知来源的“研究报告”:21%的中学生都卷入过校园暴力,他们要么是施暴者,要么是受害者,或者既是施暴者也是受害者。
不难发现,外媒的报道中根本没有权威的信息来源,而是含含糊糊,闪烁其词。但是国内的一些媒体和机构却对这样的消息不加甄别、大肆传播,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
校园暴力事件,任何国家、任何学校都无法完全杜绝。以美国为例,校园暴力事件也时常被曝光,而一旦发生恶性校园枪击案,往往会造成较多学生伤亡。对于校园暴力,各个国家都很重视,家庭、学校和社会都在想方设法防范。而对于新闻媒体来说,报道具体的、已经发生的校园暴力事件,以引起社会关注,是媒体职责所在。有道是“真实是新闻的生命”,记者报道具体的暴力事件容易,报道现象就要格外慎重才是。这是因为记者所能采访的区域非常有限,如果无法到每个学校去深入采访,就不能贸然援引某些研究报告,不加甄别地把一些数据当作“事实”转述给公众。这样的转述容易,由此带来的新闻失实风险却增加不少。如果新闻的整体不真实,即便个别事例真实,其意义也就不大了。
添枝加叶、道听途说、扩大事实,对于煽情类新闻来说,吸引公众的眼球问题不大,但不能只一味为了吸引眼球却误导了公众,让他们得出和客观事实相背离的结论。
令人忧心的是,对于一些明显偏离客观事实的报道,国内的一些媒体和机构并未有多少质疑,甚至直接转载、散播。这样的“进口新闻”,如果报道的是遥远国度的消息,也许国内媒体核实起来较有难度。但是对于外媒报道的我们身边的事情,则不难发现其破绽。这样的破绽,如果国内一些媒体视而不见,不做特别说明地予以传播,会严重误导国内公众对校园安全环境的观感。
俗话说,看景不如听景。人们的审美能力不同,对于缺乏鉴赏能力的人而言,再美的景观也不能看出美在何处。听景受推崇,在于转述者可以添枝加叶,把个人的想象和见解融入其中。听景还是看景,可以全凭各人的爱好。对于媒体来说,报道新闻过程中听人介绍故事当然必要,但是若记者不到现场采访调查,而盲目采信未经证实的信息,新闻报道的真实度,就可能面临巨大考验了。
新闻媒体要恪守真实性原则,这是新闻伦理的基本要求。媒体关注校园暴力问题很必要,媒体可以关注具体的暴力案件,但决不能轻率用统计学的方法描述全国范围内的校园暴力问题,尤其是一些未经权威机构认证的数据。不然,不仅无助于问题的真正解决,还会误导公众。(作者系媒体评论员)
新华报业网:用什么来扼住校园暴力的咽喉?2008-11-13 |
南方日报:遏制校园暴力必须清理暴力文化2010-05-14 |
齐鲁晚报:校园“暴力文化土壤”是怎么形成的2008-12-30 |
齐鲁晚报:校园“暴力文化土壤”是怎么形成的2008-12-30 |
宋广玉:“校园暴力”,学校难逃其咎2013-10-22 |
羊城晚报:陆丰甲子教师被殴:教育的悲哀,...2010-04-28 |
对症下药 清除滋生校园暴力的毒素2015-06-25 |
校园暴力频发,大人应该反思2015-06-23 |
黄敬宝:校园暴力与青少年投资不足2015-08-03 |
舒 锐:重判校园暴力施暴者的示范意义2015-11-06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38)|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30)| 京ICP备11015995号-1| 联系我们:zgw@workercn.cn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广媒)字第185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2008-2022 by m.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