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科教-正文
徐海娜:怎样和孩子谈论“电梯吃人”
//m.auribault.com2015-07-31来源: 中国青年报
分享到:更多

  相信很多人在看到湖北荆州“电梯吃人”的视频时,都会感到震惊和恐惧。事后,人们纷纷在朋友圈转发关于电梯安全的知识,但该事件带给当事人、目击者、亲人、旁观者怎样的心理冲击,却鲜有讨论。

  最近,有个孩子的妈妈和朋友谈论此事,说死去的那个妈妈好伟大,最后关头将孩子托举出来。她儿子在一旁听到时大哭,说不想让那个妈妈掉下去,小朋友以后见不到妈妈了怎么办?还说:“妈妈,以后遇到危险我要保护你……”表面看起来,这好像没有什么问题,然而,假若站在孩子角度去看,会觉得成人的世界实在太可怕了。在“妈妈好伟大”的论调里,可能对应的是孩子的“负疚感”。

  那个失去妈妈的幼童在惊恐过后,会怎样想,我们不知道。但假若他身边的人们都在谈论“妈妈的伟大”,相信他也会有“负疚感”。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孩子对妈妈的爱,绝对不亚于妈妈对他的爱。对于幼年的孩子来说,生养并一直在身边照顾他们的妈妈,就是他们的全部世界,他们的表达虽然有限,但常常比我们想像的更加爱我们。心理学上有个名词叫“创伤后压力症候群”,我无法预测这个可怜的孩子将来会有怎样的心理表征,却希望有人能够给予这个孩子和他的家庭适当的“悲伤辅导”。

  很多人在面对这样的意外事故时,常常采取逃避的态度,既想方设法避免孩子悲伤,也避免与孩子谈论死亡和悲伤,却不知道逃避的态度会带来许多长期且隐匿的心理疾病。究竟应该如何面对这样的创伤呢?第一步是“表达”,将悲伤和哀悼的过程完成,把关于丧亲的经验正常化。第二步为“失落”,重新寻找意义,开始新的生活。

  接下来,是如何与其他看似“无关”的孩子谈论这场意外。首先应避免让孩子对于父母的“爱”产生“负疚感”,因为那可能埋下不健康的心理隐患。孩子比我们想像的更爱我们,我们不应该将这场意外当成向孩子们“索爱”的机会。不如用孩子能够理解和没有负担的方式来谈论这件事,告诉孩子:“如果你是那个妈妈,你也会那么做。”借此,我们正好可以和他们讨论人类一切悲伤和美好的情感体验。为了自己所爱,每个人在生死关头的抉择,其实都来自于人性的本能。我有时会对儿子说,我这样做是出于爱你,你将来对你的孩子也会一样这么爱,让他了解这是人之常情,可以避免将母爱崇高化,及其后带来的一些不健康的心理隐患。

  其次,应借机赞赏孩子对于别人的苦难给予了深刻的同情。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孩子在意外事故发生后展现出来的同情心正是“恻隐之心,仁之端也”。

  最后一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关于生命和死亡的教育。当孩子们面对生活里真实的死亡事件时,恰好是与他们讨论死亡概念的机会。中国人一向讳谈死亡,“未知生,焉知死”。然而,对于现今的孩子来说,建立健康、正面地看待死亡的态度,对其一生都有好处。

  首先要让孩子知道,死亡这一现象具有普遍性,任何生物都会死亡;第二,死亡是不可逆的,生物机能终止,不具有肉体延续性;第三,可能导致肉体死亡的原因多种多样。了解了这些,孩子将更加懂得珍惜生命。从小体认和拥有对生命的珍惜、尊重和敬畏,才能把今生过好,才能好好爱自己,好好爱别人。如果这次电梯事故的所有责任人,都从小就建立了对生命的敬畏感,懂得珍惜生命,也许就不至于在工作中那么疏忽大意了。

  文章的最后,我想再提一提的是,这一事件中应该受到谴责的人员可能很多,商场工作人员、电梯的维修保养方、电梯制造商等,但尽量不要在孩子面前发表“泄愤”的言论。我很担心那个获救的孩子,无论是陷入“负疚”,还是陷入“仇恨”,都不利于其今后的健康成长。仇恨只会带来毁灭,知识也可能叫人自高自大,而“唯有爱心能够造就人”!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m.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