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日本政府公布的数据显示,2017年第四季度实际GDP年化季环比增长0.5%,日本经济实现八个季度连续增长,创下了上世纪80年代末日本经济泡沫破裂以来的最长连续增长纪录。从关键经济指标来看,日本经济形势呈现向好态势。完全失业率降至2.8%的历史低点,企业整体盈利水平正稳步提高。日本政府称,历时5年的经济复苏,已超过二战后复苏持续时间第二长的“伊奘诺景气”。
然而,日本经济虽然创下新一轮长景气周期,但日本却并未走出长达25年的长期通缩。日本央行一直在为实现2%的通胀目标努力,预计要到2019年才能实现,日本已经数次推迟这一目标实现的时间。
通缩久治不愈,从本质上讲,原因是结构性的,直接原因在于内需不足,进而导致消费不振。近年来,日本家庭部门收入结构发生了一些变化,家庭的实际收入不升反降,2016年劳动家庭平均实际月收入为45.9万日元(100日元约合5.9元人民币),比10年前减少了2.1万日元;劳动分配率从1977年的76%跌至当前61%的历史低位。企业获利后,不愿分配于工资,而是扩大留存,走向海外市场。此外,由于对日本财政充满了担忧,导致人们对未来普遍缺乏信心,从而严重抑制了消费。
不仅如此,日趋严峻的少子老龄化进一步加剧了日本的通缩态势。一方面,它仍在不断推高财政压力,社会保障费目前已占日本政策经费过半,而且每年还以超过5000亿日元的速度快速增长。另一方面,少子老龄化致使劳动力人数急剧下降,日本的劳动人口比1995年减少了1100万,这也导致日本经济从需求不足转向供给不足,而劳动投入的减少,势必制约潜在的经济增长率。
实际上,从桥本内阁时代开始,历届日本政府就试图加大改革以摆脱通缩困境。穷尽手段而效果有限,主要是因为政策方向和力度存在问题。目前的“安倍经济学”系列改革措施也未能真正启动深层结构改革,只是严重依赖央行的货币宽松措施,同时扩大财政支出刺激经济。这些措施虽然在推动日本经济走向缓慢复苏,但也付出了极大代价,不仅使日本财政危机风险不断积累,还导致了新的经济隐患——央行“爆表”的金融风险。
面对金融政策触顶以及财政重建的巨大压力,日本今后的经济改革重心将被迫转向增长战略和结构改革。劳动改革或成其重要的改革突破口,不仅能提升劳动效率,还可扩大劳动投入、推升潜在经济增长率,同时也能提高实际工资,最终扩大消费需求。社会保障与税收体制的一体化改革也将成为重点。此外,还将出台相关产业政策以引导企业投资,推进新技术革命。只是,面对积重难返的结构性问题,必须撬动既得利益者的奶酪,改革能否成功,取决于此。
(作者为南开大学日本研究中心副主任)
张季风:日本经济患上“疲劳症”2014-06-26 |
新京报:李光耀病重,何以牵动世界舆论?2015-03-18 |
田 泓:日本缘何“通胀不达,宽松不止” 2015-04-27 |
南京大屠杀铁案不容篡改2015-08-19 |
罗 援:二战清源 身为中国人的自豪2015-08-21 |
如何为中医药盖上“中国印”2015-10-09 |
宋广玉:登市场“琅琊榜”尤需持续创新2015-10-22 |
货币宽松只是促进经济的第一支箭2016-03-01 |
中工时评:“中国制造”需知耻而后勇2016-03-09 |
“最薄避孕套案”彰显法律精神2016-02-25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38)|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30)| 京ICP备11015995号-1| 联系我们:zgw@workercn.cn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广媒)字第185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2008-2022 by m.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