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工网评论频道国际-正文
“印太战略”与印太传统背道而驰
苏浩
//m.auribault.com 2018-01-22 来源: 环球时报
分享到: 更多

  笔者应邀参加了由印度外交部和“印度观察家基金会”在新德里主办的第三届“瑞辛纳对话”安全论坛。印方力图将其打造成印度版“香会”。今年论坛最为热门的议题是“印太战略”框架的建构及其内涵。会上,笔者见证了美国和日本发言嘉宾的一番表演。

  美国官员和具有政府背景的学者努力推销“印太战略”概念,主张这是一个“势力均衡”的战略性结构,还直接或间接地强调中国崛起是印太战略的应对因素,并积极承诺将与印度进行军事方面的合作,以此劝说印度加入这一战略框架。与会的日本官员则更是毫不隐讳地声称,需要美日澳印这样“志同道合”的国家,共同以国际法律为基础,维护海洋航行自由,以“马拉巴军事演习”为平台,建构一个应对中国的印太战略框架。

  值得注意的是,第二场公开论坛上,美国太平洋司令部司令哈里斯上将称,2018年将是要采取行动的时候了,各方需要将印太战略合作落到实处,通过共同协调,以应对给地区带来混乱的中国的挑战。日本自卫队统合幕僚长河野克俊帮腔说,中国军事力量的扩张正在改变太平洋和印度洋区域海洋安全的状况,这一区域的海上力量应该共同应对。

  对于这些产生巨大误导性的言论,笔者在会上当面进行了辩驳。笔者指出,印太战略框架的设计存在巨大缺陷。所谓的“印太地区”存在着两种历史的倾向。一种是会议发言人多次提出所谓建立“势力均衡”,这是一种19世纪欧洲的大国“势力均衡”历史的回归,而“势力均衡”本质是理论间的竞争、遏制和对抗,其结果导致了世界大战;而另一种是亚洲的历史逻辑,自古以来西太平洋和印度洋就存在着内在的联系性,中华文明的南下和西向,印度文明与佛教和伊斯兰文化的东向延伸,往往通过和平交流的方式实现。因此,笔者问道,你们难道只希望用西方历史逻辑来引导亚洲国家间的对抗吗?而不愿意以亚洲自身的历史传统来推动地区秩序的建构?更不希望太平洋和印度洋区域的海洋国家与亚洲大陆的国家间相互协调与合作?

  事实上,“印太区域”自古以来就是一个亚洲国家间相互联系、交流和融合的巨大历史平台。中国早有一种“北洋”、“东洋”、“南洋”和“西洋”密切联结的认知和行动。1500多年前东晋时期的法显僧人曾沿陆路丝绸之路进入南亚,再由海上回到中国大陆;600多年前的郑和下西洋足迹遍及东南亚、南亚和西亚北非,促进了文明间的和平交流与协调;50多年前中国与印度和缅甸共同倡议“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已成为当今国际社会普遍接受的原则,而不到5年前习近平主席在印度尼西亚提出“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得到沿线国家的欢迎,从而可以积极推动互利共赢的新型大国关系和区域合作秩序的建构。

  笔者在此试图提出一个新型的地缘概念“太印跨区域”,其英文表述可以是“Pacifindian Trans-region”,以强调这一区域是有历史逻辑所决定的政治、经济和安全密不可分的内在统一体。

  有意思的是,在讨论“印太战略”的会议上,来自印度执政的人民党总书记拉姆·马达夫先生面对美日的劝说,在发言中努力避免提及“印太区域”一词,总是以“印度洋区域”在描述印度的区域合作政策。体现出印度方面对美日提出的“印太战略”持谨慎的态度,并试图与之保持距离。

  其实,笔者在会议上也感受到另一种气氛。会间与一位印度农村发展项目的高级官员交流,笔者向她介绍了中国正在推动的“美丽乡村”计划,她非常兴奋地表示这太有启发了,希望能与中国寻求农业发展和农村建设合作的机会。来自印度尼西亚的前政府高官也在会上介绍了中国的“一带一路”对太平洋和印度洋跨区域合作的积极意义。

  而来自澳大利亚的一位资深教授则认为,所谓“印太战略”并不符合历史的发展方向,很难持续下去。确实,一种战略设计和秩序建构,如果不符合历史内在逻辑和未来发展方向,是一种“历史错误”的选择,是没有生命力的。(作者是外交学院战略与和平研究中心主任、中国领土主权与海洋权益协同创新中心研究员)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