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过去常听一些有着文化自觉的国人抱怨:打开电视,西方国家面孔代言的中国商品广告比比皆是;到大小城市溜达一圈,带洋名字的住宅小区或稀奇古怪的洋建筑随处可见;就连学界也是“言必称希腊”,好像那样才是真正的学术。而今,随着国家逐渐强大以及文化自信的逐步建立,那些现象不能说没有了,但至少有了很大改观。
从历史视角看,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是从文化自信走向文化自卑的转折点。在此之前,汉唐盛世、郑和下西洋等历史图景,无不显示出中华民族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但随着近代以来中国的落伍,中华民族的生存危机凸显,民族自信心丧失,认为中国一切不如人的文化自卑情结散漫开来。
因由物质和技术等方面的相对落后,崇洋心态也是几乎所有后发国家共同经历的心理历程。即便是现在如此强大的美国,在其建国之初很长一段时间,也是唯英国等欧洲国家的风俗礼仪马首是瞻。
不仅是在经济和社会生活中,这种心理还蔓延到科研、艺术、评奖等很多其他方面,标准几乎都是外国人说了算,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过去中国话语权地位的现实。
这样的心态当然同历史性与客观性因素分不开,但也不能忽视主观性的一面。改革开放30多年后,中国经济发展水平和综合国力早已实现质的提升,但为什么过去这么多年来,我们依然没有摆脱“西方的月亮比中国圆”的心理呢?这说明,仅仅是经济发展或硬实力的提升,并不能天然带来软实力以及国民意识的整体跃升。
直到近几年来,随着道路自信和文化自信等被提升到我们国家软实力建设的突出位置时,改革开放几十年来积累下来的经济和国家综合实力提升,才逐渐转变为整个民族和整个社会的自信。一个越来越明显的例子就是,在许多城市的开发建设中,毁掉古建筑、搬来洋建筑的做法越来越受到摒弃,某种意义上讲,过去我们缺乏的那种文化自信正在建立起来。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最高表达是通过作为中华民族血脉和精神支撑的文化来实现的。当下的中国正处于从文化自卑向重建文化自信行进的途中,越来越多的国人意识到,中国的现代化不是西方现代化在中国的复制和拷贝。消解崇洋媚外的社会心态,关键仍是在于强化文化自觉。从这个意义上讲,西方国家的面孔在中国不管用了,其实是件好事。(作者是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评价中心研究员)
陋室观复:协商还是争吵 文明的对话2014-01-13 |
陋室观复:协商还是争吵 文明的对话2014-01-13 |
程聚新:冷静看待球员留洋2015-09-02 |
继承友谊 开创未来2016-01-21 |
钓而不纲,弋不射宿2016-04-13 |
呼吁取缔“荔枝狗肉节”者莫激动2016-06-14 |
在历史的警醒中凝聚向前的力量2016-06-17 |
被放瑞典人的“翻供”能有几分可信?2016-07-12 |
从S.A.阿列克谢耶维奇获奖看诺贝尔文学...2016-08-26 |
携手推动一带一路建设行稳致远2017-05-15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38)|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30)| 京ICP备11015995号-1| 联系我们:zgw@workercn.cn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广媒)字第185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2008-2022 by m.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