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工网评论频道国际-正文
公投通过的土耳其没你想象的那么封闭
叶笑语
//m.auribault.com 2017-04-25 来源: 中国青年报
分享到: 更多

  之前我以为“沟通”隐含的目的是“说服”,经历过许多次这样的文化碰撞,我越来越认识到人的价值观如何被身处其中的环境塑造,那些我们一出生就暴露其中的因素,影响着我们的行动和思考。

 2016年2月到6月,我到土耳其交换学习。去年7月,土耳其发生一场被挫败的政变,政变后收紧权力的总统乘势筹备进行修宪公投。今年4月16日通过的修宪公投决定土耳其将由议会制共和国转变为总统制共和国。虽然土耳其常因为政治形势吸引人们的注意,但在与当地人打交道的过程中,我认识到的土耳其不只是一个乱局中的符号,它是我的日常生活,时时挑战着我的刻板认知。

  赴土之前,我咨询了在土耳其工作的中国老师有关着装禁忌。“不用担心,你在中国穿什么在这边就穿什么。”在伊斯坦布尔,街上男男女女果然没有特殊的着装,戴头巾的女性极少,偶有年长的女性和男性戴着头巾和小帽经过,这情形让人想起穿旗袍和唐装的中国老人。

  土耳其世俗化改革后,妇女可以根据家庭信仰、个人意愿决定是否戴头巾。我所在的大学里,一小部分女生甚至老师也佩戴头巾,却丝毫无损于年轻的朝气和优雅。戴了头巾的姑娘和普通的姑娘一样学习玩乐,在校园里和男孩子牵手恋爱。但是在小城的电车上,老一辈的人偶尔还会遵循男女非亲不共乘的传统,即使车厢里非常拥挤,也没有男性坐在一位戴着头巾的“teyze”(土耳其语中对年长女性的称呼)旁边。在这里,新与旧相互交织,传统和现代和谐共存,保守和开放彼此尊重。

  严格自律的穆斯林是不喝酒的,大学城却有不少酒吧,常常有年轻人去酒吧里看球。啤酒价格较高,15里拉(约人民币33元)一杯,凭Erasmus(交换项目)学生卡可以免费领一杯。一方面是一些学生绚丽的夜生活,另一方面,也有土耳其同学从小到大,滴酒未沾。我觉得这种不同的探索和坚持都令人敬佩。争议永远存在,却让生活充满乐趣。

  之前我以为“沟通”隐含的目的是“说服”,经历过许多次这样的文化碰撞,我越来越认识到人的价值观如何被身处其中的环境塑造,那些我们一出生就暴露其中的因素,影响着我们的行动和思考。

  其实,土耳其当地学生对中国也存在刻板认知。比如,在吃的问题上,他们最关心的是“你们中国人什么都吃是真的吗”。尽管商店里随处可见中国制造的生活用品和衣物,但是外界对中国文化和国情的了解,与其经济影响和号召力极不相称,这也是我非亲见不能了解的。

  境外交换的经历,让我破除了对土耳其这个陌生国度的不准确想象和偏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不仅是为了收获可见的知识,更重要的是突破这些自我们出生起就被束缚于其中的限制,更多地学会包容,更好地理解世界和自身的本质。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