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美国皮尤调查中心日前公布的一份报告显示,50%的美国受访者将中国的崛起视为主要威胁,23%的受访者将中国视为美国敌手。值此美国大选由党内初选进入两党对决之际,这一数据引起了各方的关注。
在这份报告里,受访者对中国的威胁感知并不算突出。相反,对网络攻击、全球经济不稳定等与民众日常生活相关的非传统安全威胁更担忧。尽管中美近年来在南海等问题上的争议上升,但该报告承认,根据过去十多年的调查记录,美国民众对中国的负面认知比例并没有多少实质性变化。
用数据说话体现了一种严谨的科学态度,但获取和解读数据同样也需要科学。在美国政治斗争中,有偏向性地设计问卷和抽样,从而得出期待的数据,这早已是公开的秘密。
数据本身并不会说话,其价值取决于运用数据的人的需要及其分析角度。对华负面认知的存在是一回事,而一再拿这些统计数据说事则是另一回事。冷战结束以来,如何看待中国常常是美国大选中一个如期而至的话题。而拿中国当替罪羊、批评中国几乎成为一些政客争取选票的不二法门。在当前中美关系处于特殊敏感时期,这种政治操作的后果更令人担忧。
美国是一个多元社会,不同认知并存是正常现象。将中国崛起视为一种威胁,主要限于一些保守派人士和特殊的利益集团,比如军工集团等。对美国大多数民众来讲,他们更关心自己的收入状况和生活环境,既没有足够的兴趣,也缺乏足够的渠道去全面了解中国的发展和意向。
还要看到,在对中国的负面认知中,绝大部分受访者选择的是“威胁”,而不是“敌手”。这两个词汇在美国政治语境中还是有严格区别的。对于后者,唯一的选择就是对抗;对于前者,更多的是防范。“9·11”之后,亨廷顿曾告诫美国政治领导人要区别想象的威胁和现实的威胁。草木皆兵的自我强迫心理,不仅导致资源配置的扭曲,还将恶化内外环境,最后伤及自身。
鉴于利益和矛盾的复杂交织,中美关系将经历一个长期磨合过程。尽管中美关系之间存在问题,但通过管控风险与合作逐步累积解决的条件,仍将是理性选择。而美国民众对中国崛起的负面认知是一个有待化解的问题,但不像每次美国政界鼓噪得那么严重。
无论如何,引导民众趋向理性选择应该是领袖人物的责任。以民意为幌子,甚至操控民意,夹带私货,不是一种负责任的行为。其结果必然加剧分歧和不信任,最后损人不利己。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38)|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30)| 京ICP备11015995号-1| 联系我们:zgw@workercn.cn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广媒)字第185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2008-2022 by m.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