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工网评论频道国际-正文
张敬伟:中日高铁在“两印”博弈,谁能胜出?
//m.auribault.com 2015-12-15 来源: 中国网
分享到: 更多

  高铁争夺战,成为中日两国在亚洲施展影响力的主要形式。

  两国各有得失。在印尼高铁博弈中,中国胜了日本;印度高铁工程,日本则拿下一城。中日在“两印”,可谓打了平手。

  据《日本经济新闻》报道,在日本首相安倍晋三访问印度期间,两国签署价值147亿美元的高铁订单。按照协议,这条高铁连接印度最大城市孟买和古吉拉特邦的艾哈迈达巴德,全场505公里,最高时速320公里。这条高铁预计2017年开工,2023年竣工。

  印度青睐日本“新干线”技术,是因为日本提供了优惠的融资条件。据悉,日方向印度高铁项目提供了超过万亿日元的低息贷款(利率只有0.1%),还款时间为50年。这等于日本先用自己的钱在印度建一条“示范高铁线”,印度自然选择日本。

  值得一提的是,日本在印度除了推广新高线,还有其他的基建雄心。安倍政府还向莫迪总理展示了投融资额度高达1.5万亿日元的项目,给日本企业参与更多印度大型工程建设项目的机会。

  其实,除了高铁项目,安倍首相此举还希望参与印度民用核能项目--因为印度发展核武,日本曾经中断和印度合作。而且,日印安保合作也是安倍首相一直以来的重要目标。

  客观言,中日高铁在亚洲乃至世界其他地方展开博弈,未必是坏事。两个东亚国家的高铁项目竞争,不仅有利于其他国家建设高速铁路项目,而且中日两国高铁项目的竞争,也有助于提升两国的高铁技术。要警惕的是,中日两国的高铁博弈战,若演化为你死我活的恶性竞争,终究是两败俱伤。更可怕的是,若以高铁技术为“赠品”的方式,混搭地缘政治的诉求,则使中日高铁博弈演化为地缘政治搏杀了。譬如本次安倍首相访印期间,再次强调日印两国的安保合作。安倍首相并在《印度时报》发表“印度和日本,天然的合作伙伴”的文章。提高针对“中国在南海的军事崛起”,日美印应加强合作保障海洋安全。

  这是安倍首相构建每日澳印“安全菱形”战略的老调重弹。当然,对中国也有猜忌的印度,也乐于在外交场合附和日本,以便获取更多的经济利益。莫迪总理上台后,他和安倍首相的外交互动,充分体现了这种现实主义的立场。但是作为亚洲大国,“印度象”也决然不会去充当某个大国的工具去开罪中国,对美国如此,对日本更是这样。

  中日印三角关系,不可能形成安倍首相所期冀的“孙刘抗曹”的局面。日本擎其民主国家的意识形态大旗也好,强调美日澳新的“安全菱形”也罢,印度对日也是虚与委蛇。在印度的战略大棋局中,发展是第一要务,联合中美日一切对印有利的外部要素,是其第一选择。简言之,现在的印度,有些像改革开放中前期的中国。当然,唯一的不同是,印度号称世界上第一大民主国家,而且和中国存在着领土争端,因而和美日确实有着现实的地缘政治利益关联性。这种关联性,体现在印度的外交抉择上,无非是对华有些忌惮,对美日多些倾向性而已。

  总之,印度有自己的雄心,印度象要做大国中的重要一极,而非某个国家或国家集团中的附庸。

  回到印度高铁本身。印度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薄弱,这也成为制约印度经济发展的短板。因而,中日两国的高铁博弈战,对印度而言自可待价而沽。谁的条件优厚,特别是投融资方面的让步更多,印度就选择谁--但印度决然不会讲该国庞大的基础设施大蛋糕交给一个国家。印度象也会优中选优,而且在中日之间玩平衡。中印铁路合作项目也有诸多进展,譬如中国帮助印度对现有铁路项目的加速,对印度铁路工程师的集中培训等等。

  更可能的是,印度可能通过和中日两国高铁项目的合作,取中日高铁技术所长,从而发展出印度自己的高铁技术。作为新兴市场国家,也许在不久的将来,全球高铁市场,印度也会成为出口高铁技术的另一个竞争者。

  中日两国在“两印”的博弈,得失皆是寻常事。未来全球竞争,中日两国高铁技术还会直面交锋。除了博弈,中日两国能否合作共赢呢?这是中日两国政治家和企业家亟需思考的现实命题。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