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工网评论频道国际-正文
徐立凡:法国恐袭警示重建全球秩序观
//m.auribault.com 2015-11-16 来源: 京华时报
分享到: 更多

  全球秩序观需要重建,不设立反恐双重标准,不借人道主义为名实施没有授权的军事干预,是起码标准。如此,异质文化和文明才可能共处,法国恐袭式的悲剧才有望不再反复发生。

  法国当地时间13日晚的恐怖袭击,让欧洲中心地带经历了二战以来最血腥的惊魂之夜。巴黎检察长莫兰15日确认,恐怖袭击目前已造成至少129人死亡,352人受伤。“法兰西之殇”震惊全球,国际社会同声谴责。欧洲一些国家已开始拒收难民,令“申根协定”部分失效。这次骇人的恐袭事件,不仅让人们感受到心灵上的伤痛,也在不同层面引发了人们的反思:面对恐怖主义,安全秩序何以苍白无力?异质文化和文明能否共处?

  表面看,法国恐袭的原因极其明了。事件发生后,极端组织“伊斯兰国”(IS)宣布对这起事件负责,以报复“法国对IS进行的空袭和对先知的侮辱”。自9月以来,法国针对叙利亚境内的IS目标实施了空袭。11月,法国总统府又宣布将再次出动“戴高乐号”核动力航母打击IS。伴随法国军事干预升级的是,近期IS的势头由盛而衰。设于叙利亚北部的伊斯兰国“首都”拉卡,成为西方联军空袭目标,库尔德族武装力量连续夺取了拉卡和伊拉克石油重镇摩苏尔之间的公路和航空控制权。在这种情况下,IS确有针对法国实施不对称战争以进行战略遏制的动因。

  然而,法国恐袭背后,还有比恐怖主义实施报复更复杂的构成因素,否则,无以解释为什么从《查理周刊》到此次血腥事件,法国在短短10个月内连续遭遇恐怖袭击。自社会党上台以来,法国对穆斯林等非主流文化采取了包容态度,法国拥有全欧洲最有影响力的伊斯兰教学术中心和最大的穆斯林社区。尽管法国的“穆斯林色彩”与极端原教旨主义、与IS不可相提并论,二者甚至格格不入,但在客观上,也产生了极端宗教势力的渗透空间。这是不可忽视也是最值得深思的因素。

  为什么欧洲最具包容性的社会,不能避免恐袭之痛,反而增加了遭袭概率?一些人将此视作不同宗教、文明难以兼容的证明。这是尤其值得警惕的。实际上,包容性不会增加恐袭的机会,但传统的秩序观和短视的政治运作却可能削弱包容性的安全价值。

  欧美主导的全球秩序观建立在欧洲的维也纳体系和美国的威尔逊主义基础上。有研究一针见血指出,这种秩序观实际上是以财产权为主要内核的,在国际上就是维护贸易和战略特权。这一秩序观不能应对千差万别的文化和文明差异,反而会扩大这种差异。从中东北非剧变到叙利亚,事实一次次证明,旧的秩序观不仅没有消除博弈,反而加剧了博弈,不仅没有消除敌对反而培养了敌人。

  没有任何宗教和文明支持恐怖行径。法国恐袭是所有文明的共同伤痛。恐怖袭击不应成为宗教、文化、文明间割裂的理由。而从打击、消灭恐怖主义出发,法国恐袭提醒我们,不仅在社会层面要更加包容,在全球秩序建设层面,更须如此。全球秩序观需要重建,不设立反恐双重标准,不借人道主义为名实施没有授权的军事干预,是起码标准。如此,异质文化和文明才可能共处,法国恐袭式的悲剧才有望不再反复发生。

  本报特约评论员徐立凡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