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美国《纽约时报》中文网不久前刊登题为“中国消费信贷激增,借贷热潮改变大众生活方式”的文章,称“以存钱而非花钱闻名的中国消费者”近年来快速借贷和信用卡债务规模日益增大。文章引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报告称,到2022年,中国的家庭债务占经济总产值的比例将比10年前高一倍。
这篇报道的由头和出处主要来自IMF“中国经济发展与政策的2017年度调研报告”。报告注意到信贷经济在中国出现,并认为消费短期内能刺激经济,但可持续性不足,中长期对经济有害。IMF找到了43个信贷激增的案例,其中“只有5个没有立刻出现增长大幅放缓或爆发金融危机。但若考虑国家特定因素,这5个国家也并未令人安心”。
我们不妨将IMF的报告看作一种善意与中肯的提醒。信贷经济膨胀是中国经济转型中的现实问题,中国政府早已有所认知,也正推动以问题为导向的改革。对此,我们没必要过分担忧,但也不可掉以轻心。
今年暑假,一篇题为《月薪三万,还是撑不起孩子一个暑假》的文章在朋友圈中传播,一位在企业当高管的妈妈,月入三万多却连新衣服都不敢买,原因是女儿10天两万元的暑期美国游学费用,“孩子班里的同学有很多去过,孩子特别羡慕”。
我们要留意这种攀比型消费在社会层面的蔓延。目前,中国60%以上的经济增长由消费拉动,这在过去几年是不可想象的。消费井喷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自然现象,消费对中国经济很重要,但消费也只是支撑中国经济可持续增长的一部分。
中国是个人口大国,不可能像欧美国家一样走“别人生产,我们消费”的路,实体经济和制造业在未来很长时期内仍应该是中国经济的关键词。过度强调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把有些本来可以用于生产的资源,投入到消费甚至浪费当中,是资源的错配。
在社会还未进入“享受经济”时代的时候,我们要警惕过早出现享受心理。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日本经济曾经出现此现象。对出国、子女、住房、汽车等的享受和攀比心理,以及日益便捷的移动支付,正抬高我们的心理账户,让“钱不是钱”,导致非理性的消费和投资现象大量出现。
近年来,我们似乎很少再在媒体上看到劝导人们“量入而出”的宣传。作为东亚社会的特质,正是量入而出的传统让我们平稳度过数次世界性经济危机。今天的中国虽然物质生活富裕多了,但老祖宗留下的好传统不能丢,媒体还是应当引导人们理性消费,有多大能力花多少钱。中国经济向好,这是事实,但我们必须要有危机意识。量入而出既是预防家庭应急不测,也有利于中国经济脱虚向实,行稳致远。(作者是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世界经济研究所研究员)
经济日报:勤俭之风体现文明高度2014-05-30 |
毕晓哲:消除孩子攀比压力须消解“压力源”2014-05-30 |
施 平:丢掉“面子”,回归节俭美德2014-06-04 |
向 炜:警惕“朋友圈”中的媚俗营销2014-09-16 |
光明日报:“戏说”歪曲英雄的背后是价值失范2015-01-27 |
马若虎:消费前,不妨算算票子想想日子2015-05-01 |
别让洋节日成了“受罪日”2015-12-25 |
微议室2016-03-24 |
别让“第三学期” 成为新恶俗2016-08-19 |
《爸爸去哪儿5》老毛病一个没改2017-09-25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38)|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30)| 京ICP备11015995号-1| 联系我们:zgw@workercn.cn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广媒)字第185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2008-2022 by m.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