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工网评论频道民生-正文
城市“慢行系统”是一项综合考验
燕农
//m.auribault.com 2017-08-14 来源: 北京青年报
分享到: 更多

  近日,广东省住建厅发布了《广东省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十三五”规划(2016—2020年)》。《规划》指出,“十三五”期间,广东省将着力推动步行与自行车道交通系统先行示范建设。城区步行和自行车交通方式占全方式出行的55%,城市轨道建设里程达到1400公里,建成集中式充电站1490座、分散式充电桩35万个。

  国外“新城市主义规划思想”提出,应逐渐压缩机动车使用道路资源,让道给自行车和步行,即构建城市“慢行系统”。以深圳为例,从2006年开始,逐渐恢复了自行车慢行系统的建设,形成了相对封闭的畅通网络。放在城市交通越来越拥堵、机动车尾气排放问题越来越突出的背景下,寻求一种被民众所接受的绿色、环保、低碳的出行方式,以替代仍在不断增长的机动车出行,可谓是意义深远,也是“新城市主义规划”的转型。

  广东省提出到2020年“城区步行和自行车交通方式占全方式出行的55%”,任务不可谓不艰巨。据2015年底媒体报道,根据民间组织“拜客·广州”发布的《广州市中心城区自行车出行调研报告》显示,1984年,广州的自行车出行比例是35%,而近几年的自行车出行比例则稳定在7%-8%。当然,随着共享单车的崛起与风靡,最近一两年城市自行车出行比例已有明显提高。即便如此,要在短短五年时间内使步行和自行车出行比例提升到55%,仍任重道远。

  构建城市“慢行系统”不仅仅是将遗失了的步行和自行车路权重新归还,还需要通过其他公共资源的配置,涵养市民步行和自行车出行的习惯。城市“慢行系统”的建设,首先需要慢行路网,其次需要公共交通和其他公共资源的配套,可以说是一项综合考验。需要说明的,慢行系统主要适用于短途出行,并非指从东城到西城长途出行仍以自行车为主。所以,这就需要城市的公共交通和轨道交通便捷、顺畅,从而使慢行和公共交通、轨道交通共同构成市民的完整出行。

  此外,市民慢行习惯的养成,还有赖于公园、体育场馆、图书馆、学校、医疗等等公共资源的合理布局。去年,广州市文广新局有关负责人透露,未来五年,广州将投入近21亿元打造“图书馆之城”,其中一个指标是出门步行15分钟就能到。只有教育、医疗、文化、体育等等公共资源网络化布局合理,从而适合市民通过“慢行系统”抵达,慢行才会成为一种主要的出行选择。否则,某一种必需的公共资源布局较远,而其间的公共交通亦不通达,很多人就不得不选择机动车出行去对接那种公共资源。

  英国诗人约翰·列侬说:当我们正在为生活疲于奔命的时候,生活已经离我们而去。城市原本就是以宜居来尊重人性与生活真谛的现代文明的栖息地。以此出发,市民乐得改变曾经“陀螺式”的运转生活,藉由“慢行系统”享有“慢的乐趣”,从而重构一种优雅从容的“慢生活”。而“慢生活”,既是“慢行系统”的旨归,也是“慢行系统”盛行的必要支撑。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