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一款据说来自俄罗斯的自杀游戏——蓝鲸游戏正在世界蔓延,本报记者调查发现,在杭州,也有不少青少年在传播这款游戏的内容。
说是游戏,其实是现实生活中的真实行为,参与者必须完成50个非常极端的任务,比如每天凌晨4点20分起床,然后看一整天的恐怖片,在“玩”到后来,让参与者自残,并在社交媒体上发布一些隐晦而又厌世的内容,而这个游戏的最后,则是唆使参与者去自杀。
在很多人眼里,自杀和自残都是不能理解的行为,无法想象从自残和死亡中也可以获取乐趣,所谓的50个任务在常人看来都很匪夷所思。可是从青少年的角度看,这种游戏充满着神秘色彩,黑暗的游戏内容具有煽动性,游戏对死亡崇拜的推崇,严密的游戏规则也容易产生裹挟作用,一个冲动盲从、心智不够健全、心理还很脆弱、对生命没有清醒认识的半大孩子很容易被吸引,进而走上不归路。
切莫小看了这些游戏的危害性。虽然在中国,人们还没有发现这款自杀游戏的受害者,但从世界范围看,已经有不少国家的青少年深受其害。而杭州的一位孩子用“火”和“酷”这样的字眼来形容这款危险性极高的游戏,以及同学们谈论游戏时的热度,其实已经说明青少年对游戏产生了错误的认识,埋下了危险的种子,只不过还没有造成恶劣的后果。
有人习惯于从教育、从社会寻找青少年被这些游戏吸引的原因,将之归结为某种社会缺陷所致。这里面确实有教育的问题,有社会的问题。有所谓的对青少年温暖不够、沟通不够、理解不够的共性问题,有个人家庭的问题。这些固然都是造成青少年迷失自己的原因,需要社会着手解决,但更重要的是面对这些问题时的态度。
一个半大的孩子,心智必然是不成熟的,你再怎么开展生命教育、安全教育,也无法让孩子在很短的时间成熟理智起来。这就像测试幼儿园小朋友防骗能力,然后归结为教育不够一样,没有多大的意义。孩子是无辜的,可恶的是那些发明自杀游戏,传播自杀游戏,将自杀游戏当成卖点、当成生意、当成提高点击率、当成发泄自己对社会不满的工具的人。他们利用了孩子的弱点,也利用了这个社会的弱点,用孩子的生命来达成他们自己的目的。
所以,当务之急是禁止。自杀游戏这样的东西,原本就不该被发明出来,发明出来了,也不该让其流传到社会上去。
生命教育当然是必须的,社会也需要在应对青少年的成长问题时,有更多的灵活性和专业性,但更重要的是不能给游戏传播的机会。也不必等到法律的漏洞被弥补,我们有网警,有朝阳群众,有发达的互联网监管技术,没有理由删贴子的事争分夺秒,像这种鼓动自杀的,却相安无事。网络监管很难深入每个人的内心,但是可以将平台和组织者的责任很好地监管起来的。
缘何以生命作为维权道具2014-07-30 |
黄佟佟:听《离婚律师》讲“中国式离婚”2014-08-18 |
宋一苇:暴力电子游戏隐患多2014-09-02 |
圈点新闻2016-02-25 |
“网瘾少年逼停列车”,青少年上网需引导2016-02-25 |
男子折戟网游卧轨轻生 闹剧怎可如此上演2016-02-26 |
网贷进校园,监管要跟上2016-03-21 |
别把“校园贷”臆想为洪水猛兽2016-03-25 |
一周语文2016-12-26 |
蓝鲸死亡游戏背后,隐含少年生活意义危机2017-05-11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38)|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30)| 京ICP备11015995号-1| 联系我们:zgw@workercn.cn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广媒)字第185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2008-2022 by m.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