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工网评论频道民生-正文
查处医生吃回扣,不能只“就事论事”
欧阳晨雨
//m.auribault.com 2016-12-26 来源: 京华时报
分享到: 更多

  这种“快打板子”的急就章,颇为符合一般公共事件的应急法则,在平息舆论上或有“立竿见影”之效,问题在于,这仍是一种“就事论事”的权宜之计。

  这个平安夜,注定不会太平静。一条央视新闻的“曝光”,让医生“吃回扣”问题再度被推到舆论中心。据报道,记者历时8个月,调查了上海、湖南两地的6家大型医院,发现医药代表天天跑医院,向医生推销药品。只要患者购买了药品,医药代表就能提成10%左右,而他们返给医生的药品回扣,比例高的达40%左右。

  医生“吃回扣”不是新鲜事,但沪湘两地医生“吃回扣”的新闻,仍在舆论场和医生群体中引发讨论。从舆论反馈看,义愤填膺的抨击医生者有之,委屈不已的捍卫医生者亦有之,甚至割裂为泾渭分明的对立阵营。

  媒体曝光后,国家卫计委表示,要严查“高药价回扣”歪风。上海、湖南两地卫计部门迅速展开调查,两地已有4名医生停职接受调查,涉及药品则停止使用。纪检部门也已介入,一场行风整顿即将火热展开。

  这种“快打板子”的急就章,颇为符合一般公共事件的应急法则,在平息舆论上或有“立竿见影”之效,问题在于,这仍是一种“就事论事”的权宜之计。就事论事,只能处理一时一事,却不能改变整个行业生态。试问,医生“吃回扣”,难道只限于沪湘两地的6家大型医院、4名医生?医生为什么要“冒天下之大不韪”,“根子”又在哪里?

  很简单,这个“根子”就是利益。从经济学角度看,人的行为是由利益支配的,理性人知道自我利益所在,并在追求利益中实现潜在的帕累托效率。医生“吃回扣”,自然也是一种逐利行为。处以“大棒”,固然是一种“震慑”,也能让一些人“止步”,但只要获利可能仍大于受罚风险,只要获利途径仍未被斩断,只要自身价值仍没有得到合理体现,“吃回扣”的乱象,就不可能真正在“终端”被清除。

  因此,治理医生“吃回扣”,既要建立覆盖全行业的监督机制,针对“大处方”等线索“冒头就打”,让违法违纪者付出足够的“经济成本”;亦要上溯源头,依法惩处不法勾结的“医药代表”等,斩断“商业贿赂”的“利益链条”,杜绝寻利的路径依赖。与此同时,更应正视和合理调整医生收入。在公立医院医药价格改革中,多地推行药品“零加成”,或者大幅降低“药占比”,代之以提高医疗服务价格。问题是,在价格改革力度有限、财政补助没有适度跟进的情况下,不少医院“入不敷出”、利益受损,医生“收入”未见明显改善,这也在客观上助推了“同流合污”。

  改革中的问题,须在改革中解决。明年,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将全面推开,不妨将这次危机化为“破冰”的契机,打碎广受诟病的“以药补医”机制,让清正行风、优质服务、开放资源等更好地体现公益性。让百姓获益,亦让医生获益。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