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如何在大胆试错的同时完善游戏规则,避免“圈子”野蛮生长,支付宝必须通盘考虑
近几天,少有“绯闻”的支付宝成了“网红”。因为试水“玩转圈子”功能,支付宝简直被“玩”坏了,部分大尺度照片的出现影响了支付宝一向的调性,由此引发热议甚至质疑。日前,支付宝就此事件进行道歉反思,并立刻解散有打擦边球嫌疑的“圈子”。
“圈子”火了,让人们忽然意识到,支付宝早已经超越了支付本身。支付宝目前有超过4.5亿实名用户,是全球最大的实名用户生态体系。加上强大的数据驱动能力,以及日趋成熟的信用体系与风控体系,陌生人社交的核心痛点——信任问题——被有效化解,让有相同爱好、类似需求、共同关系的人聚集在一起,打造全球最大基于信任的社区,让用户获得“独乐乐不如众乐乐”的美好体验,对于支付宝而言便是水到渠成的事情。当然,加入不了的圈子最有趣,评论不了的照片最漂亮,“校园日记”与“白领日记”的信用门槛设置,恰好戳中了很多人心中的“契可尼效应”,即“未完成情结”,可谓是“火上浇油”,使“圈子”燃起的火越烧越旺。
场景拓展与产品创新,对于支付宝而言是不做则死的事情,对于不少用户来说则不然。很多用户希望支付宝做减法,安心做一个简单而便捷的支付工具。不过,倘若用户只是付钱的时候才想起支付宝,那支付宝就真的危险了。因为如果支付宝不打通更多的利益链与社交关系链,掌握更多的互联网“入口”,那么它的打开率与活跃度是没法保证的,其移动支付地位都有被动摇的危险。
支付宝发力做“圈子”,没什么不可以。其实,社区是好社区,关键是“圈子”要正经。毕竟,呈现在用户面前的“圈子”,不仅牵涉着商业逻辑,也关系到平台伦理。想要玩转“圈子”,就应充分考虑到既定的运营规则是否能够保证“圈子”游戏不走偏,对“擦边球”内容的甄别与监管能力是否配备到位,日常管理机制与应急处置方式对于提升用户体验是否真的管用。如此,“圈子”的画风才会正常。
好在,支付宝“圈子”引起争议的不是产品创新,而是其发布规则以及乱入的大尺度照片,“圈子”本身也只是处在灰度测试的试错阶段,一场风波并不会将其“判死”。如何在大胆试错的同时完善游戏规则,避免“圈子”野蛮生长,支付宝必须通盘考虑。
姜 ?:打破“一亩三分地”思维2014-06-13 |
远离网络恶搞:要自律也要他律2015-01-20 |
远离网络恶搞:要自律也要他律2015-01-20 |
远离网络恶搞:要自律也要他律2015-01-20 |
新华每日电讯:别让转学“撤销令”为腐败捂...2015-01-26 |
张树辉:思政课改革须适应移动互联新常态2015-01-28 |
光明日报:思政课改革须适应移动互联新常态2015-01-28 |
肖 磊:宽松货币政策利好释放仍需时日2015-03-03 |
“指尖共青团”下班不下线2016-01-08 |
分享阅读,传递社交温度2016-11-18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38)|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30)| 京ICP备11015995号-1| 联系我们:zgw@workercn.cn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广媒)字第185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2008-2022 by m.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