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环保部近日发布的《2016年全国大、中城市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年报》中提到,去年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为19.1亿吨,生活垃圾产生量约为1.8亿吨,后者处置率达97.3%。面对生活垃圾逐年增加的趋势,垃圾处理将持续遇到压力。
垃圾围城,来势汹汹。这已是经年累月的老话题,但多数人尚觉无关痛痒,甚至没有建立起对垃圾的基本认知,因此有必要“老调重弹”。按地域分,垃圾有城市和村镇两个系统;按类型分,有工业固体废物、医疗垃圾、生活垃圾等。环保部公布的这份年报,限定了“大中城市”和“固体废物”,已经算比较保守的统计了。饶是如此,依然吓了一跳——如果有心换算一下,每个中国人年均生活垃圾的产量在0.138吨左右,也就是138千克左右。
以生活垃圾为例的保守计算,表明在城市化进程中“垃圾处理”兹事体大。更重要的是,作为生产、消费链条的最后一环,垃圾处理与人群基数和消费指数休戚相关,在短期内只可能有增无减。如数据统计,北京两年生活垃圾产生量增长了118.6万吨。而与之相应的是,当前垃圾“无害化处理”能力捉襟见肘,如此则更容易产生二次污染问题。因此,“垃圾围城”亟须发力破局。
城市垃圾处理的主要原则是无害化、资源化、减量化。无害化环节,涉及垃圾处理的基本技术手段。当前,全世界通用的处理技术主要有三类:一是就地填埋,虽然适用于所有垃圾类型,但占地面积和渗液问题广受诟病;二是焚烧处理,但近年屡屡发生的“邻避运动”,也使得选址问题往往难以解决;三是堆肥技术,利用自然降解的方式进行处理,此方法效率堪忧。当前城市垃圾处理多采用综合技术手段,这也将是未来主要的工业处理方向。
第二个是资源化原则。“垃圾是放错位置的资源”,因此资源化处理的一个途径是垃圾分类。在本世纪初,北京、上海等8个城市成为全国第一批垃圾分类处理试点城市,然而16年过去,多数试点都不了了之。“十二五”规划就曾提出,到2015年,各省(区、市)建成一个以上生活垃圾分类示范城市。迄今为止,也没多少人弄得清分类标准。依靠城市居民主动分类,效率还不如废品收购、沿街拾荒。“资源化”不解决,一些处理工作不仅是做无用功,而且极易损耗社会资源,有鉴于此,必须下决心推进分类工作。
减量化是第三个处理原则,集中于收运一端。从经济体量和消费趋势上看,“减量”的确困难重重,不一定急于推行,但于城市的长远未来讲,还是要有足够的减量意识、做好减量准备。从世界经验来看,“多扔垃圾多付费,少扔垃圾少付费”是有效的激励机制。
未来学家托夫勒在《第三次浪潮》中曾如此预言:“继农业革命、工业革命、计算机革命之后,影响人类生存发展的又一次浪潮,将是世纪之交要出现的垃圾革命。”垃圾围城已经大敌当前,垃圾处理压力前所未有地严峻,要不断研发新的处理技术,适当运用市场化来参与处理。然而垃圾围城不仅跟消化有关,与排放也有关系,在这一方面,推行垃圾分类、培育环保观念,确实势在必行。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38)|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30)| 京ICP备11015995号-1| 联系我们:zgw@workercn.cn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广媒)字第185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2008-2022 by m.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