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扶贫工作常讲“因地制宜”,这个“地”字再怎么细化、细分、细致掰扯都不过分。
“精准扶贫”的提出,标志着中国扶贫事业的观念与行动有了“质”的转变。从“撒胡椒面”般的保姆式扶贫,到定制化、因地制宜的准确“输血”,不仅财政资金的使用需要“急转弯”,金融与保险等信贷工具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考验。打赢最后一场扶贫攻坚战,难就难在这个“准”字上,贵也贵在保险资金分配使用的“百步穿杨”上。
据报道,以“蚂蚁金服”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企业,已经初步探索了保险扶贫农村市场。比如,在江苏省泗洪县的低收入人口中,将近一半的家庭有人拥有支付宝账号,可以较为便捷地享受到这次公益扶贫保险。效果上看,花小钱、办大事的保险扶贫模式让不少村民感慨,“这比送我两桶油或者送袋米有用多了”。
事实上,很多农民面临的生产生活风险,已经不是自然灾害或者粮价波动,而是“救护车一响、一年猪白养”的恐慌,甚至是一把火烧掉了一家人的希望。但是,财政资金的补助力量毕竟有限,目前的农村医疗保险还只能做到面上的广覆盖,大病保险的精准度不够、力度也有限。这时候,借助市场力量的保险精准输血,往往能雪中送炭、四两拨千斤。
尽管,商业保险对农民来说“很需要”,可是价格较贵,不少人负担不起,或者观念转不过来。对此,市场化的保险金融机构既要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突出公益性,比如在泗洪县,当地政府与保险公司、蚂蚁金服一起搞的“扶贫100”试点,就是针对病、残、灾、学四种情况对症下药,保证老百姓不花一分钱便可尝到甜头。
更进一步,试点的模式逐步成熟之后,企业需要适当收费,这也无可厚非,关键仍在不断细分识别用户。有的农民守家在地,很少外出打工,对他们来说天灾险、大病险就很紧迫。而对一些常年奋斗在大都市的打工族来说,家里的留守儿童更需要上学的资金保障。我们常讲“因地制宜”,这个“地”字再怎么细化、细分、细致掰扯都不过分,因为越“细”意味越准确,也意味着老百姓无端的支出越少。
同时,政府公益资金与企业商业资金的有机结合尚待突围。在一些基层地方,财政配套与互联网金融还是“两层皮”,能否把二者有机结合起来,比如在具体的保险产品投放中,根据购买者的家境分为“财政全包”“财政半包”“财政不包”等多种类、多层次,这才是精准扶贫的靶心所在。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为精准扶贫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工具;而金融保险产品的研发,也为消除贫困提供了更为充分的可能性。中国农村的基层实践蕴藏着丰厚的养料,把民营企业的灵活性充分调动起来,好好开拓这片新蓝海。
白天亮:欢迎调查失业率2014-08-22 |
白 墨:“扶老人险”为扶不扶开出“镇痛剂”2015-10-20 |
李 晓:让农业保险助力精准扶贫2015-12-15 |
着力加强结构性改革 全面提高经济发展质量2015-12-22 |
以“精准治病”促精准扶贫2016-02-26 |
激励保险资金助力精准扶贫2016-05-10 |
以小额信贷发力精准扶贫2016-05-12 |
产业扶贫也要遵循市场规律2016-06-03 |
健康扶贫也要精准发力2016-06-23 |
声音2016-08-17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38)|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30)| 京ICP备11015995号-1| 联系我们:zgw@workercn.cn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广媒)字第185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2008-2022 by m.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