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国内高校并不重视校友网络的基础建设,只在校友功成名就后“临时抱佛脚”。
近日,北京师范大学校友邱季端将其收藏的6000件古陶瓷捐赠给了母校,这引发了考古文博学界的质疑。有业界人士称,这6000件藏品中有不少“赝品”。
校友捐赠的古陶瓷是真品还是赝品,需要专业鉴定。然而我国高校的校友捐赠不断引发争议,值得高校反思。部分学校没有做好基础工作,就想在捐赠上有大手笔“突破”,结果自然不会很好。没有规范、专业的捐赠体系,而完全依赖行政部门管理捐赠工作,让方兴未艾的校友捐赠工作屡遭诟病。
近年来,高校纷纷重视校友捐赠工作,这是一种进步。但是,一流大学的捐赠工作,是以提高教育质量、完善校友服务体系为目标的。而我国高校的校友捐赠,大多都只关注如何找那些功成名就的校友“募捐”,而忽视了捐赠工作的其它方面。
世界一流的大学,往往将“校友捐赠率”——也就是毕业后给母校捐赠的校友人数——作为一个重要的工作指标,这就要求它们不单单关注那些已经发财扬名的校友,也要通过校友网络追踪每一个毕业生的动向,并帮助这些校友在事业上取得发展。而国内高校并不重视校友网络的基础建设,只在校友功成名就后“临时抱佛脚”。
一些高校在捐赠工作中“急火攻心”,凡有捐赠,都不加甄别地“高度重视”。此前,一所著名高校就闹出了被“山寨”慈善家忽悠的新闻。很显然,急功近利只会影响学校形象,让校友捐赠工作遭到打击。
我国高校的校友捐赠工作,主要是由学校行政部门主导的。接受谁的捐赠、怎样回报捐赠者,基本都是由行政领导或职能部门说了算,整个过程不公开、不透明。在世界一流大学里,学校是否接受捐赠,捐赠财物用于何处、回报给捐赠者什么,需要事先听取师生意见,并由学校董事会或理事会集中议事,进行民主决策。我国大学近年在接受捐赠中经常引发争议,就是因为缺乏公开、透明的决策机制。
由行政部门主导的校友捐赠工作,还有很强的随意性。领导的一句话,就能决定是否接受捐赠,接受谁的捐赠,就算决策有问题,执行人员也很难说“不”。另外,一旦谈成了一笔捐赠的领导被更换,原来的捐赠协议是否能够被继续执行,就成了很大的问题,这也会影响到捐赠者的积极性。
利用校友和社会资源办学,既是拓宽学校发展空间的途径,也是增强学校办学自主性的手段。因此,我国高校应当着手建立专业化的校友捐赠体系。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38)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30) | 京ICP备11015995号-1 | 联系我们:zgw@workercn.cn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广媒)字第185号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2008-2022 by m.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