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近日,有济南的网友爆料,6月23日曾使用“饿了么”软件订餐,因为商家送货延误给出差评,两天后店主根据订餐软件上的地址找到用户,持菜刀上门将其砍伤,一共缝了19针。“事后饿了么公司对商家进行了处罚,关闭了其网上支付功能,该功能关闭一周之后又开了。”用户指责饿了么公司不作为。对此,饿了么公司发布声明称,一直密切关注此事,案件性质为打架斗殴,不构成刑事案件,建议双方进行调解。(7月14日《北京青年报》)
如同许多新兴电商平台一样,迅速扩张的“饿了么”时下也是风波不断。可以说,每一次极端案例曝光之后,公众都会下意识去重新评估,其整个的商业模式和业务声誉。此番所发生的“商户老板上门伤人事件”,势必又要让不少人开始质疑“饿了么”对用户个人信息和人身安全的保护力度,以及居中裁断、约束商家的能力与诚意。作为拥有相同生活方式的“外卖消费者”,大家很容易就从中产生一种代入式的情感共鸣!
要知道,用户对相关“安全性”的普遍担忧,足可以摧毁一家互联网公司的市场前景。令人遗憾的是,在此方面“饿了么”一直未能很好地自证清白,甚至反倒越发滑向了另一个极端。从“食品安全”,到“信息安全”,直至如今“人身安全”遭疑,这可以说是一个不断暴露问题、不断突破底线的过程。到底是应视作产品成长期的必然烦恼,亦或是该归结为产品本身的先天缺陷?而沸沸扬扬的商户伤人事件,又能否敦促相关方展开必要反思?
整个案件的始作俑者固然是店家老板,但平台方很难说就全无责任。此事的导火线,乃是由于买家给差评、爆粗口,继而招致商户依照订餐信息上门寻仇……从中我们至少能够看出,“饿了么”的产品设计,存在着明显的技术漏洞。比如说,没有可靠的“污言秽语”过滤机制,让粗俗词汇公然出现于店家公开主页之下,这无形间构成了一种公共的话语污染;再比如说,缺乏健全的匿名评价和信息保护模块,使得消费者直接暴露于“因差评被报复”的巨大风险之中。
自由、真实、安全的“买家评价”,曾创造性地解决了电子商务的信誉难题,并极大降低了事实上的交易成本。然而,随着电商业务的多元化、细分化,这一基石性的游戏规则,似乎已被不少“后入场的玩家”所忘却。当然,其将为此所付出的代价,同样是巨大的。尽管可以确认,“店主伤害买家”的恶劣案件仍将是小概率事件,可是倘若消费者基于自主意志自由评价的权利继续被漠视下去,商家必然会有N种方式打击报复。一旦如此,这些互联网第三方平台,将彻底失去价值。
京华时报:网购立法守护互联网红利2015-03-24 |
刘雪松:网购立法守护互联网红利 2015-03-24 |
丛 莲:给“差评”遭殴拷问监督机制2015-05-08 |
然 玉:治理“好评返现”,要直面现实网购...2015-08-27 |
王旭东:让信用成为电商的“共性品牌”2015-08-28 |
对网购“好评返现”不能止于“劝诫”2015-08-27 |
李 杏:维护网购消费者的“评价权”2015-11-05 |
依法维护消费者评价权2016-01-19 |
“差评挂黄网”,网约车司机何以如此任性2016-07-13 |
剑指“霸王卖家”,扶正网购契约关系2016-07-15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38)|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30)| 京ICP备11015995号-1| 联系我们:zgw@workercn.cn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广媒)字第185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2008-2022 by m.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