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工网评论频道民生-正文
老街改造考验发展理念和能力
李杏
//m.auribault.com 2016-06-12 来源: 长江日报
分享到: 更多

  这周来说说中山大道的改造工程。根据《中山大道景观提升规划》,这条百年老街的景观、立面整治方案得到了明确。“重生”的中山大道将分成三段四区,并在8个空间节点处辅以不同的主题景观,同步施工的地铁6号线沿线站点也将成为中山大道上的新景观。

  这段时间以来,中山大道在分段封闭施工,地面交通自然受到了不小的影响。继江汉路因建地铁而封路以来,这一片的地面公交线路也一再改线绕行,经过汉口这一段路的市民肯定也都感受到了。上周,当我乘公交路过黄兴路一带时,就发现路边一排老房子都围上了绿色的安全网,施工正在紧锣密鼓进行中。

  作为“汉口伢”,我对中山大道沿线既熟悉又有感情。这些年来,那些门前有着长长走廊的历史建筑,虽然不能一一道明它们的历史,但在城市大建设中始终屹立的它们,总能让我一眼就认出记忆里的老武汉。在我印象中,这些建筑就是城市中坚固的一部分,即使今天换了门面,后天改了招牌,它们总会一直在那里。

  情怀归情怀,中山大道这条高龄街道也不能不服老。无论老街老房子多么风情万种,曾经如何繁华喧闹,也难免随着城市经济社会格局的调整而变化,久而久之,也可能会和现代化的都市节奏格格不入。在日新月异的城市升级中,像中山大道这样的街道,乃至于汉口片区这样的老城区,到底该如何与现代化接轨,在城市中怎样找到新的定位,这不仅是武汉的问题,也是世界城市发展都无法绕开的课题。

  除了少数历史特别悠久的名城,大多数老城区都没有被严严实实围起来,总的来说,一个贯穿其中的改造原则,就是在保护的基础上尽可能实现基本现代功能。由于历史原因,大多数老街道都比较狭窄,且历史建筑遗留丰富、人口密集,除非彻底重新规划和重建,基本上不可能实现大幅的扩宽。如何在现有的条件下实施巧妙的改造,正是考验每个地方发展理念和能力的窗口。

  按照规划,中山大道沿街建筑立面将在保护原有风貌的基础上,得以规范和重塑。未来中山大道将实现公交优先、步行主导、分流减负的局面。地铁6号线建成后,途经此处的公交线路将优化建设,并施行疏通街巷、拆除占道、分流小汽车等措施,部分路段还将限制机动车进入。由此可以看出,中山大道的改造,试图让老街焕发出新的生命力,是一个既注重保留老武汉特色,又让其真正发挥出高品质生活服务功能的改造,未来的江汉路将依然延续武汉“闹市区”的地位。

  这样的改造模式,和北京的胡同有类似之处。北京著名的南锣鼓巷和烟袋斜街,就是在保留胡同结构的基础上,进行了适度的商业开发,主打文化创意产业。那些胡同里是切切实实住着居民的,因此,作为游客也尽量不去打搅胡同里的居民。武汉这几年迅速蹿红的昙华林,基本上也是这样一种开发思路,原本破败的老街改头换面,百年历史文化建筑重新焕发光彩,成为一张武汉名片。

  今天我们在谈老街时,无不将其视为宝贵的历史和文化财富,但这种意识最终得以体现在行动上,其实也是来之不易的。在今年的武汉市“两会”上,我旁听了江岸区代表团的小组会议,代表们谈得最多的就是老汉口的改造问题。好几名代表都表示,他们多年的提议终于有了效果,今天的黎黄陂路街头博物馆已经成为吸引众多文艺青年驻足的地方,鄱阳街的路面也不再坑坑洼洼,这让他们很欣慰,准备再接再厉。但他们不约而同地提到,旧城改造的现实困难远比一般人想象的大,如果缺乏足够的认识,这片宝藏也完全可能成为烫手的山芋。事实上,如今依然还有不少老建筑和老街在沉睡,那种日渐萧条乃至几近荒废的状态,其实无关什么复古,更多的是新旧夹缝里捉襟见肘的尴尬。

  新与旧,说起来是街道是建筑,其实还是人的问题。破败的老街,往往意味着发展滞后和居民生活的不便,改造老街,不仅是改善城市面貌,更是改善居民的生活,不让他们被现代化的城市生活所抛弃。老街的存在是历史的必然,今天的新城也总会成为明天的老街,老街和其中的居民都不应当被视为城市发展的负担。无论如何,人在哪里,城市的关注点就要到哪里,这才是以人为中心的发展。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