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工网评论频道民生-正文
别给骚扰电话留下滋生的土壤
刘建国
//m.auribault.com 2016-05-10 来源: 光明网
分享到: 更多

  正在开会时:需要抵押贷款吗?正在开车时:您在××小区的房子要卖吗?晚上回到家时:您有炒股或投资金融产品吗?甚至,大半夜一个电话进来,传来的是推销某产品的声音……如今,电话营销越来越普通,它不分时间、不分地点,不管你在做什么,都会无孔不入地侵入你的生活,令人防不胜防。(5月9日《泉州晚报》)

  对于报道中的情形,相信很多人都曾经遇到过,如此的遭遇令人烦心不已。就在前年,广东东莞的一位唐姓律师因不堪骚扰电话,最终将当地移动公司诉至法院,要求移动公司屏蔽骚扰电话号码。不过,由于缺乏相关的证据,同时缺少法律规定的支撑,律师的诉讼请求并没有得到法院的支持。

  当下,骚扰电话如此泛滥,缺少相应的治理监管途径,关键还是在于法律规定存在盲区,导致了公民个体难以维权。众所周知,对于骚扰电话的骚扰,很多人都将矛头指向通信服务公司,比如报道中的消费者向警方报警,并向通信服务公司反映情况。但是,根据客户与通信服务公司签订的合同,通信服务公司并没有屏蔽骚扰电话的义务。即便,通信服务公司作为电信运营商负有为客户提供安全通讯服务的义务,但要求其保证客户免受任何形式的骚扰或享受毫无瑕疵的服务,显然是一种苛求。

  进一步看,即便是通过报警方式向公安部门寻求帮助,也面临着不小的掣肘。很多骚扰电话为虚拟性的电话号码,查找起来非常困难,让证据瑕疵异常明显。对于骚扰电话的频繁骚扰,由于并不具有严重的违法性质,公安机关无法及时介入和参与。即便,骚扰电话的操纵者行为令人深恶痛绝,但缺乏法律方面的定性,很难让警方做到及时出手。不难看出,在很小的违法成本面前,骚扰电话被某些人所广泛利用,并不意外。

  不难看出,当前关于骚扰电话的监管,法律层面的盲区非常明显。但是,法律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出于公民权益维护的考量,确有必要在法律层面做到完善和跟进。基于此,有关部门应该认真研究,想出应对问题的根本之策,补强法律层面的短板和不足,别给骚扰电话留下滋生的土壤。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