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让村民参与生态环境治理,要尊重农民的生活经验,用他们可以理解、能够接受、便于实施的方式去推进
“会烂”和“不会烂”,这样接地气儿的分类方式,让垃圾分类工作在浙江4500个村庄得到扎实推进——“会烂”的发酵堆肥,“不会烂”的再看能不能换钱。如此,运往垃圾处理厂的垃圾越来越少,村子却越来越干净,“乡村智慧”的效果立现。
相比于城市而言,农村生态环境脆弱、环保设施基础较差,“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的状况在不少地方存在。农村垃圾治理,是改善农村环境、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力量。尽管具有完备的垃圾运输、分拣和处理系统,但城市垃圾分类试点十多年来进展并不顺利。而浙江农村的垃圾分类能开展得有声有色,就在于采用了适合农村的方式。
如果从一开始,当地就按照城市思维来操作,弄上一堆农民看不懂也不明白的设备和理念,动辄就要改造、重塑村民的生活习性,恐怕不仅难以为继,还会引来村民的抵触和反感。对于农民来说,城市里五颜六色、有着各种高大上称呼的垃圾分类桶,也许只是一种“看上去很美”的场景。相比那些看不懂的垃圾桶,“会烂”和“不会烂”这样的区分法,虽然算不上科学严谨,但老人孩子都明白,简单方便易推广。
目前,我国已有不少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的环保项目,但大规模推广还需要一个过程,还存在不少现实困难。让农民参与生态环境治理,要注意方式方法,多用他们可以理解、能够接受、便于实施的“乡村智慧”去推进,否则,就很可能事倍功半甚至事与愿违。比如,近年来,国家每年都有大批资金投入农村环保工程,有些地区在建造农村污水处理站时,没有结合当地实际,几百人的村子建个处理能力远超实际需求的污水处理站,建成后往往运行不畅甚至成为摆设,污水站旁边污水横流,反而容易引发农民反感。
农民是美好乡村建设的主体。只有更加尊重和运用更多的“乡村智慧”,才能更好地调动农民参与生态环境治理的主动性、积极性。
人民日报海外版:为乡村污染源找出路2008-12-13 |
稳中求进开新局——党的十八大以来改革发展...2013-11-09 |
李明亮:落实环保也是政绩2015-05-19 |
推进乡村教育发展的关键举措2015-06-09 |
梁永刚:夏日里的老蒲扇2015-07-15 |
寇宇龙:农村教师不止需要学生的尊重2015-08-18 |
寇宇龙:农村教师不止需要学生的尊重2015-08-18 |
程 晨:要保证投入,更要转变观念2015-10-30 |
怎样关怀“回不去”的乡村?2016-02-29 |
生活更美好:解读“十三五”规划纲要草案2016-03-07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38)|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30)| 京ICP备11015995号-1| 联系我们:zgw@workercn.cn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广媒)字第185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2008-2022 by m.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