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工网评论频道民生-正文
把医闹“赶”出医院,然后呢?
毕舸
//m.auribault.com 2016-04-01 来源: 红网
分享到: 更多

  国家卫计委、中央综治办、公安部、司法部等四部委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维护医疗秩序工作的通知》,明确医疗纠纷责任未认定前,医疗机构不得赔钱息事;对多次到医疗机构无理纠缠或扬言报复医务人员的患者及家属群体,列清单重点关注;严格落实实名制预约挂号制度,维护公平就医秩序。(3月31日《重庆日报》)

  对于医闹,几乎年年都有新举措,但成效似乎并不大。每一次新举措,都是动用更多的外部强制力量,比如为医院配备更多保安,甚至设立警务室,试图来应对可能出现的突发医闹。但问题是,行政管理资源是有限的,全国数以万计的大小医院,如果都按照这种思路操作,需要多少人力物力的投入才足够呢?

  医闹为何愈演愈烈,这一话题早已被反复讨论,社会达成的共识包括目前第三方医疗事故仲裁机制的社会公信力尚有缺憾、看病难导致的患者投入成本过高,也就产生了对于治疗效果的过高期望,一旦效果与期望出现差距,以及医疗本身不可避免的风险爆发,患者就难以承受这一结局从而情绪失控。

  所以,医闹频发的根源在于医患之间的缓冲地带没有建立,一味以“堵”的方式来应对患者的不满和诉求,那么就会产生弹簧效应,压得越紧反弹越厉害。即使把医闹赶出了医院,但矛盾不过是转移到其他更为扩散的场合,并不会随之烟消云散。

  应对医闹还是要坚持堵疏结合,监管部门在应对医闹的同时,必须直面一个更本质的问题,把医闹“赶”出医院,然后呢?医患矛盾的根子该如何化解?第三方医疗事故仲裁机制如何能在民众中建立更多的公信力?能否让以往看似神秘的医疗仲裁机构,通过开放日等途径,让公众和媒体真正了解他们的工作职责,消除信息不对称带来的误解和偏见?

  在医患之间建立柔性疏导机制也非常重要。经常加班为患者服务的医生不容易,每天排着长队,忍受号贩子索要高价,眼看着亲人身患疾病迟迟得不到救治的患者也难。医患双方似乎都处于某种焦虑和困扰中。其实,在医院建立心理疏导门诊,恐怕比警务室更为重要,它既可以为患者提供化解焦虑的专业服务,也能为那些每天疲于应对过多求诊的医生进行心理辅导。如今的医院太缺少彼此之间的宽容、沟通,医护人员少了对患者的一份微笑,患者对于医护人员也是夹杂着既需要又不够信任的矛盾眼光。如此不正常的氛围需要改善。

  这一切不能全怪医患双方,也与监管部门的相关支持不到位有关,更来自于制度性缺陷所致。如果医院对于医护人员还是以经营业绩考核为主导,上级管理部门对于医院还是以“不出事”为诉求,没有更完善的考核机制,社区门诊迟迟无法分流大医院的求诊需求,处于一线的医护人员始终陷入到某种高压状态,更多的压力也会直接传导到患者身上。

  把医闹“赶”出医院不是治本之策。尽快建立更有效的缓冲地带,破解大医院与中小医院因分配不均衡、供需关系也同样失衡的结构性矛盾,这些需要各部门通力合作,拿出更为有效的改进举措,不求一日速成,但也不能长期搁置。须知回避以上深层次问题,所谓赶走医闹看似简单,实则是无解之路。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