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工网评论频道民生-正文
清明传承家风不可缺席
张继红
//m.auribault.com 2016-03-29 来源: 兰州日报
分享到: 更多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特点和作为。但一切均非空中楼阁,它依着时间脉络,空间秩序,或缓慢滞涩、或急促匆忙地展开了。在这个春雨繁花两相望,清明渐近倍思念。寒食绵山柳色新,杏花踏青水潋滟时节,既有昨日重现的体味、记忆、缅怀,又有以怎样的姿态为明天取舍的抉择,考验着人类把握命运的能力。

  今天追溯清明祭扫传统符号别有一番意义。山西运城介休是清明节发祥地,人们以“子福馍馍”,纪念不计名利,背母进绵山而不幸被烧死的介子推。外层白面,代表子孙,内包黑面,代表故人。只能凉吃、不见水、不进锅,为的是子孙不做软骨头。全国其他地方还有植树、荡秋千、踏青等既符合时令,又符合人与自然规律的活动,充分体现了古人智慧,今天同样需要推陈出新。

  祭扫是清明永恒不变的核心内容。祭扫从来不是一个家庭的事情,而关系民族、国家如何对待历史、如何面对未来,通过祭扫接受遗传密码的现实问题。必不可少的仪式感是今天必须付出物质和精神代价的理由。后工业时代与农耕时代所处物质环境不同,当与时俱进改变祭扫方式。何种形式更能接近祭扫本意?如何平衡保护环境与怀远追思之间,人们有着宽泛的多元化选择。

  清明是对家风整理、总结、讲述的最好时期。一个社会是否有不断前行,谨慎反思的能力,体现在每一个家庭细胞如何对待自己家庭历史中。家庭历史感确立家庭成员的理智和尊严,以及他的子孙远足追寻幸福的能力。那种不去总结家庭历史,不知自己从何处来,更不知道自己往何处去的茫然,无谓态度显然不可取。如何对待家庭历史,就是对待祖先,更是对待民族、国家的态度,考验忠诚信仰。挖掘精神内涵的意义远大于物质的形式。作为子孙要担负家庭历史责任感,有责任去追溯、追忆往昔故事,以激励克服困难,创造明天的活力。

  站在后工业化时代与互联网+时代,新的曙光就要从地平线喷薄而出,照亮天际线的时刻,我们愈加留恋挥之不去、魂牵梦绕的乡土味道。清明如同一副淡淡的水墨画,指引着我们将眼光放远,脚步放开,走向生机盎然的芳香土地。领略一个个山村、一片片田野,去亲近大自然;历史推动着我们,到儿时居住的地方,走进老院子看看老邻居,探寻那段岁月。当我们能为清明注入回溯昨天的脚步路径,当我们还能将历史的书页翻阅,那么家庭、民族、国家传承昨天、奋进未来的步履必然不会在形式中纠结、徘徊,而会变得更加坚定、有力、执着。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