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医学是一件西服,儿科是西服上的纽扣。没有纽扣的西服,既不美观,也不实用。儿科医生理应成为一个有尊严的职业 将来, 谁给孩子看病
近日,广州、上海先后有大医院儿科实行急诊停诊或夜间停诊,南京也有大医院儿科停诊。停诊的原因无一例外都是医生人手不够,调配不开。
基层儿科医生不足,已是普遍现象。如今,大医院儿科也难以为继,更是令人揪心。儿童医院一般只在城市里有,即便如此,大城市的儿童医院也非常少,比如北京只有两所公立儿童医院。相对于旺盛的需求,这显然是捉襟见肘。照此发展下去,将来谁给我们的孩子看病?这不是杞人忧天。2012年,我国儿科执业(助理)医师只占总数的3.9%,约为10.2万名,平均一名医师要服务2190名0—14岁儿童。相比发达国家1名儿科医生服务1000名儿童的标准,中国儿科医生缺口之大,让人惊讶。
儿科医生短缺,一个重要原因是压力大、风险高、收入低。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家长视为掌上明珠。孩子稍有头疼脑热,家长就往医院送,导致医院人满为患。医护人员一旦有点闪失或怠慢,家长就会表示不满甚至大打出手,使儿科医生压力巨大。同时,有研究表明,儿童用药量一般仅为成人的1/4。用药少、检查少、手术少,在公立医院以药补医的机制下,儿科医生的收入自然比同行少很多。儿科医生因为技术手段少、开展研究不易等特点,在行业内不被重视,被称为“小儿科”医生。1999年起,教育部门调整了儿科专业,不再有专门的儿科专业,更让人对儿科医生这个职业“低看”一眼。
随着全面两孩政策的推开,未来几年内,每年将新增约300万名儿童。每个孩子都是父母的心头肉,儿科医生资源的配备,关乎两孩新政实施和经济社会发展。面对资源缺乏的困境,有关部门应该从供求方面找原因。例如,增加儿科医生培养渠道,改变对儿科单一经济效益评价标准,提高儿科医生的收入水平,鼓励社会参与儿科医院建设,无疑都是缓解儿科医生短缺的有效途径。
公众也应改变对儿科医生的偏见。时下,人们更加看重有技术含量的医生,如做心脏手术、开颅手术的。实际上,儿科医生的技术含量并不低,没有丰富的临床知识和经验,是不可能当好儿科医生的。小儿科患者基本不能完整表述病情,儿科因此被称为“哑科”。按照国际上的统计,即便是发达国家,医学临床的确诊率也仅为70%左右,即有30%左右的误诊率。在如此苛刻的要求下,儿科医生需要有更高的临床技能,理应得到更多的尊重。
有人打了个比喻:医学是一件西服,儿科是西服上的纽扣。没有纽扣的西服,既不美观,也不实用。这个比喻形象地说明了儿科的重要性。儿童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政府应加大对儿科的投入,提高儿科医生的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让儿科医生成为一个有尊严的职业。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38)|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30)| 京ICP备11015995号-1| 联系我们:zgw@workercn.cn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广媒)字第185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2008-2022 by m.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