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工网评论频道民生-正文
郑渝川:解决北京城市病,该如何对症下药?
//m.auribault.com 2015-12-14 来源: 红网
分享到: 更多

  中央财政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杨伟民12月12日在重庆参加解读“十三五”规划建议的活动时谈到,我国“十三五”期间,将加速发展一批中心城市,承担全国性的功能,带动区域协调发展,形成经济发展新的增长节点。杨伟民认为,北京出现城市病问题的根源是集中了太多非首都功能,如果将企业总部、医疗高地、最高学府等功能转移,不仅能解决城市病,还能促进其他地区发展。杨伟民表示,要解决北京这样世界少有的特大型城市的城市病,需要再有十个类似北京这样的中心城市才行。(12月13日中国新闻网)

  这番观点经媒体报道后,在网上引发了较大争议。北京为代表的特大型城市,所出现的城市病,包括交通拥堵、房价高企、空气质量较差、教育和医疗服务紧张以及因为城市超大所带来的竞争压力,因为城市过大、监管人力不足所导致的食品安全监控盲区,等等,在国内的上海、广州、深圳、天津、重庆及其他部分省会城市、大城市同样不同程度存在。人们觉得,如果寄望于把北京的部分功能转移到国内的其他大城市,从而解决北京的城市病,不仅难以达到目的,而且还将适得其反,让全国的大城市都染上更严重的城市病。

  上段所述的理解,很可能是一种误解。从杨伟民的原话来看,他并没有将北京的非首都功能对外转移,跟发展十个中心城市放在一块儿说。也就是说,北京的非首都功能,可以相对分散地实现对外转移,可以优先考虑周边,或是形成了较好城市群发展基础的地区。

  而杨伟民所指的发展十个中心城市,未必就是而今已经同样深陷与北京相似城市病的特大城市。他还强调要加快培育东北地区、中原地区、长江中游、成渝地区等城市群,以区域中心城市带动范围较广的周边地区,这样一来,中心城市可以通过便利的轻轨、高铁、高速公路等城际交通网络联系周边城市、城镇,而不必像现在这样,在中心城市周边一层一层的“摊大饼”,修了绕城高速,再修第二绕城高速……

  按照最理想的设想,如果在北上广深之外,国内还能涌现出几个甚至十个、或更多的中心城市,以这些中心城市有效凝聚较大区域产业资源,在较大区域内实现符合产业要素聚集和产业链配套分工的布局,就会形成层次分明、又符合发展效益和可持续要求的城市群,带来区域协调发展的强劲动力,支撑中国经济和社会长期较快平稳发展。

  问题是,要实现上述理想化的设想,或者说美好愿景,难度很大。北上广深之外的省会城市、大城市之所以接连出现接近于北京的城市病,就在于类北京式的城市化发展方式,不仅一层一层“摊大饼”,而且还最大化截取周边地区发展资源,恨不得把周边所有的企业总部、产业园区都集中在本地。这种畸形化的城市化扩张,带来整个区域的资源错配,还会带来很强的路径和方法依赖。并且,这些城市无一例外在所在区域内有着最高的行政等级,有着更大的行政影响力,争取国家加速发展中心城市的游说能力更强,很难想象会把有价值、有着丰厚税收和创造就业前景的产业、企业项目拱手让给周边地区——这也是近年来一些大城市牵头周边城市开展的区域合作,进展缓慢的根本原因

  如此说起来,网民对发展十个类似北京的中心城市来解决北京的城市病的提法,所生发的担忧,倒也不能全归于错误理解。

  笔者以为,发展中心城市,使之承担全国性功能,培育新兴的城市群,要避免重蹈特大城市“摊大饼”的覆辙,应该先期启动现有的一线城市、省会城市、大城市对外转移功能,在已经转移的功能基础上布局相关的产业链、产业政策,严格控制特大城市和大城市在发展空间、承载人口的进一步无序扩张的政策导向。

  文/郑渝川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