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工网评论频道民生-正文
唐 伟:全科医生家庭化当破人才瓶颈
//m.auribault.com 2015-12-03 来源: 经济日报
分享到: 更多

  目前我国的全科医生无论是从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不能满足医疗服务的需求,亟需对现有的激励机制、执业机制以及教育培训进行改革

  国家卫计委日前发布《关于进一步规范社区卫生服务管理和提升服务质量的指导意见》。到2020年,力争实现让每个家庭拥有一名合格的签约医生,每个居民有一份电子化的健康档案。

  每个家庭都有合格的签约医生,是医生全科化之后,面向基层的必然趋势。在国外,全科医生家庭化的模式已相当成熟,并成为“分级诊疗”的最佳实现形式。实行社区医生的家庭化服务模式,有利于服务的重心下移,可以解决基层医生业务过少的问题,促进分级诊疗顺利实施;另一方面可以让服务更加超前,从预防、保健到治疗更加全面,有助于保障群众的身体健康。

  不过,实现这一目标并不容易,尤其是在当前医疗资源结构性失衡的情况下,“谁来签约”成为最大的难题。如果是将签约医生定位于二级以下医疗和基层医疗机构,也就意味着具有签约资格的医生,大多属于社区医院或者乡镇医疗机构。然而,这些具有基础功能的医疗机构,往往又是医疗资源尤其是人才瓶颈最严重的地方。

  同时,全科医生也面临着多方面的尴尬。首先,全科医生的数量存在很大的欠缺。国家卫计委的数据显示,目前中国社区卫生机构注册的全科医生总数不到10万名,也就是每万人只有0.73名,数量严重不足。其次,全科医生的收入来源有限,职业优势无法得到体现。由于目前全科医生的定位模糊,既不完全等同于社区专科医生,又不同于国外的“家庭医生”,收入来源既无法以签约人数收费,又不能拿专业医生的待遇,福利待遇方面可能难以留住人才。第三,目前全科医生很难获得公众的信任,人们难免“有病往大医院跑”。

  目前,实行全科医生家庭化签约已在我国多地进行了试点,不少地方的力度还比较大,然而实际效果却难如人意,签而无效、签而无用的形式化相对严重。此前有业内人士曾指出,推进全科医生制度的首要工作是人才的培养,目前我国的全科医生无论是从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不能满足医疗服务的需求,亟需对现有的激励机制、执业机制以及教育培训进行改革。这一点,正抓住了家庭化签约的“七寸”。破解这一问题,一要不断提高基层医疗人员的待遇,做到待遇留人;二要通过定向培训的方式,解决总量不足的问题;三要出台优惠政策,吸引各种医疗资源向基层倾斜。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