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民生-正文
邓海建:救寒责任当与“冰冻模式”同启动
//m.auribault.com2015-11-24来源: 光明网
分享到:更多

  在翘首以待中,纷纷扬扬的大雪大方洒下,截至22日20点,北京城区平均降雪量9.3毫米,接近暴雪量级。很多人感慨,北京好多年没见过这么大的雪了。23日开始,北京将开启“极寒冰冻周”,最低气温探底-12℃,接近京城11月下旬历史同期极值——1970年11月30日的-12.3℃。(11月23日《北京晨报》)

  “没有一点点防备,也没有一丝顾虑”,冷空气说来就来了。不管是四季如春的“北方寒夜”,还是大雪纷飞的“南方艳阳”,总有躲不开寒流而蜷缩在街头巷尾、孤僻角落的人群。据中央气象台消息,受强冷空气和雨雪天气影响,预计23日14时至25日14时,西北地区中东部、华北中南部、东北地区南部、黄淮大部、江淮,江汉、西南地区东部、江南大部、华南北部和西部等地气温将普遍下降6~10℃,部分地区降温幅度可达10~14℃。当天南地北开启了“冰冻模式”,作为公共职能的救寒责任,准备好了吗?

  这样的担心,自然不是杞人之忧。2012年11月,贵州毕节呵气成霜,5流浪男童钻进一个垃圾箱,试图熬过漫长的冰冷夜晚。他们像“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样,生起了一个火盆,然而却没能迎来温暖的明天。今年11月14日下午,山东济南华山镇洪家园村一名经常在附近流浪的50岁左右男子不幸身亡,据周边村民猜测,该流浪人员很可能是被冻死的。随后记者从济南市救助站了解到,应对渐冷的天气救助行动方案已在进行中,而“自愿求助”原则,却让救助站陷入尴尬境地。眼下,各地救助站的门,可能还骄矜地半掩着,天气却不动声色地抢先一步冷峻起来,那么,等着救命的公民,还等得及、赶得上遥远的救助班车吗?

  古人“安得广厦”的梦想,不过是“大庇天下寒士”。可见,与避暑相比,救寒同样是不能马虎的底线诉求。这当然不是没有科学依据的事:根据一项国际研究,寒冷气候导致人死亡的数量是炎热气候的20倍,这项研究分析了13个国家384处地点的7400万例死亡事件。换句话说,当我们习惯了在炎炎夏日探讨高温津贴的时候,应该花更多的心思,关心在天寒地冻的日子,如何确保弱势群体生存的温暖。

  一则,救暖不是民间慈善一家的事。救助站等专业机构也好,城管等职能部门也罢,财政既然出手买单,民生既然吁求避寒,总不能等着“寒士”上门,更不能等人冻死了再想办法去制度创新。二则,虽然全球变暖是个灾难性气候现象,但极端天气也越来越司空见惯。这个时候,赶在坏天气之前救民众于水火,这是实打实的公共治理能力的体现。此外,就算“自愿求助”是基本原则,但起码可以借鉴APP等技术,把公共救济的通道做得更通达一些、更便捷一些。门庭冷落的救助站点、“路有冻死骨”的人生悲怆——这样的对比,起码要接受救助效率的拷问。

  降温了,救寒责任就当与“冰冻模式”同时启动。但愿风雪过后,生命安然,就算“住无所居”,起码也不至于冻死在无助的荒凉之间。(邓海建)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