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无论是“一床难求”,还是“一号难求”,本质上都是好医生短缺。当名医不再“扎堆”时,病人自然会分流
最近,网上流传一组照片,记录了河南某三甲医院一床难求的景象。虽然这家医院拥有固定床位7000张,但依然供不应求,走廊里到处是加床,总数超过1万张。规模之大,堪称奇观。
类似的现象并非这家医院独有。在很多大城市三甲医院,一床难求已成常态。有人认为,中国人口多、床位少,如果政府再限制大医院扩张,老百姓看病会更难。其实,这是一种错觉。从局部看,我国床位短缺是事实;从全局看,床位利用不足也是事实。2014年,我国医院病床使用率为88.0%。其中,三级医院的病床使用率为101.8%,二级医院为87.9%,一级医院为60.1%,乡镇医院为60.5%,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55.6%。这意味着,在基层医疗机构,几乎一半的床位是空的。大医院是“人等床”,小医院是“床等人”。
那么,我国床位总数到底够不够?截至2013年底,全国医疗卫生机构床位618.2万张,每千人口床位数为4.55张。从人均床位数来看,中国与美国、英国数量相差不多,基本达到全球平均水平。但是,中国最大的问题在于,医疗资源分布不均,尤其是优质医疗资源“扎堆”大城市,导致患者流向过于集中。例如,“吃烤鸭、登长城、上协和”,成为外地人到北京的三件事。当患者潮水般涌来时,协和再增加多少床位,也是杯水车薪。同时,各大医院床位结构也不合理,赚钱的床位多,不赚钱的床位少。如产科、儿科、精神科、老年科等床位严重短缺,无法满足社会需求。
可见,所谓“一床难求”,实际上是一种结构性短缺,是医疗资源分布与病人就医选择不匹配,而非绝对数量不足。如果大医院盲目扩张,无异于抱薪救火。事实上,大医院床位增加越多,从基层涌来的患者越多,床位数永远赶不上患者数,最终导致大医院超负荷运转,医生疲于应付,医疗质量滑坡,从而陷入“越治越忙”的恶性循环。
据报道,一种小而精的 “无床医院”正在美国兴起。在远程医疗的支持下,很多医院成了“手术中心”,患者不用从生病到康复都待在医院,大大节约了医疗支出。我国医院也应借鉴国际经验,缩短平均住院日,提高病床周转率。2014年,我国三级医院平均住院日为10.7日,与发达国家尚有不小差距。一是手术和护理水平落后,病人术后恢复较慢,无法尽快出院。二是医保支付制度不合理。我国医保鼓励患者住院治疗,极大地阻碍了日间手术、门诊手术的推行。有的手术本来不必住院,完全可以在门诊完成,但是由于报销政策制约,医生不得不让患者住院治疗,造成了资源浪费。三是医疗技术定价不科学。由于劳务技术不值钱,医生只有让患者多住院,增加耗材和药品用量,才能实现薄利多销,弥补技术亏损。
从深层看,“求床”的背后是“求人”。无论是“一床难求”,还是“一号难求”,本质上都是好医生短缺。很多病人舍近求远,宁要大医院走廊一张床,不要小医院单独一间房,无非是想找个好医生。目前,我国人均医师数量偏少,好医生分布严重失衡。在公立医院的大坝里,蓄积着庞大的优质人才,无法释放到市场之中。坝内水满为患,坝外一片干枯,形成了巨大的“堰塞湖”。因此,解决床位短缺问题,不能就床论床,而应加快推进医生自由执业,打破体制束缚,彻底解放医生,让医生自由流动成为常态,使有限的资源得到最优配置。当名医不再“扎堆”三甲医院时,病人自然会分流。到那时,“超级医院”也许就会为床位空置发愁了。
钱江晚报:“挂号黄牛”是块牛皮癣2009-04-22 |
钱江晚报:“挂号黄牛”是块牛皮癣2009-04-22 |
柴 闻:学医的为啥卖起臭豆腐2010-10-12 |
王石川:医疗资源调配不只是输出大医院2012-01-11 |
中工时评:医院外迁不能只迁走“大楼”2013-02-20 |
吴 帅:开放“医生自由执业”宜早不宜迟2013-06-25 |
田闻之:改善医患关系要有治本之策2013-11-01 |
徐 清:推进医疗服务价格公开透明2014-04-21 |
名医资源应该服务多数人2015-05-28 |
冯海宁:医托“组团忽悠”谁该反思2015-07-07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38)|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30)| 京ICP备11015995号-1| 联系我们:zgw@workercn.cn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广媒)字第185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2008-2022 by m.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