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民生-正文
侯玉婧:推动绿色出行不能光靠“无车日”
//m.auribault.com2015-09-25来源: 北京日报
分享到:更多

  9月22日是“世界无车日”,为倡导绿色出行,各大城市纷纷响应。北京也划定了无车区,增配公交运力,并增加了4列地铁临客。据统计,当日早高峰交通拥堵指数低于头一天和上周同期。

  “无车日”进入中国已九个年头,不少市民对于“绿色出行”这个概念已由陌生走向了理解进而接受、践行。“无车日”当天,“弃车族”纷纷上路,这才有了“略畅”的早高峰。“少开一天车,减排一斤多”的顺口溜,显示出人们对尾气之害已有了解。加之不久前“APEC蓝”、“阅兵蓝”的美好体验,人们越来越体验到绿色出行的种种好处,意识到蓝天白云与自身行为密切相关。绿色出行,天变蓝了,路变“宽”了,走在街上心情也更舒畅了。

  然而,仅在“无车日”、“倡导周”才绿色出行,如昙花一现,美则美矣,维持时间太短。要让普遍的绿色出行成为习惯、成为常态,光靠几个“无车日”是不够的,光靠宣传倡导大概也无济于事。试想,如果公交太远,地铁太挤,打车太难,大概任何人都会觉得绿色出行难以成为经常性的选择。当前国内许多大城市中,正存在这样的问题。城市建设虽突飞猛进,公共交通运力还有不足,市政道路规划仍存短板,让市民“懂得绿色出行的好处,却依然走不好‘无车’的路”。归根到底,吸引人们绿色出行,靠的不只是思想上的自觉,还得有实际上的方便。必须有便捷、舒适的“绿色替代品”取代私家车,出行方式才能从根本上改变。

  为人们提供便捷、舒适、健康的出行选择,需要通盘考虑、多管齐下。公交、地铁有布局合理的线路、准时的班次,人们才能“行得方便”;足够的运力配合适当的人口疏解,人们才能“行得舒适”;确保人车分流、机动车与非机动车分流,人们才能“行得安全”。此外,各种交通方式之间切换自如、衔接顺畅,适应市民需求不断推陈出新,才能让人们欣然弃车前往。只有提供更多方便、舒适、安全的选择,绿色出行才会成为许多市民的首选项。毕竟,公共交通的成本大大低于私家车,市民又何乐不为?

  让绿色出行成为自觉不可能一蹴而就,更不能单兵突进。有人说,西方国家搞了15年“无车日”,绿色出行已成自觉,这是否意味着我们也用十几二十年即可达成目标?应该看到,“自觉”不单单是“无车日”之功,而是绿色出行条件得到改善后的必然结果,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的综合收益。当下我国许多城市,绿色出行与新鲜空气有如“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在某种程度上受制于中国当下的发展阶段。从大处着眼谋求发展,以社会进步带动观念进步,是实现绿色出行的大前提。而为大城市“做减法”,破解大城市病,也是实现绿色出行的必要条件。只有做到这些,绿色出行才可能蔚然成风、水到渠成。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m.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