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工网评论频道经济-正文
怀善意看待遇“麻烦”的大企业
董少鹏
//m.auribault.com 2018-02-05 来源: 环球时报
分享到: 更多

  近一段时间,一些中国企业相继遭遇到麻烦,有的是由于监管政策调整引起的,有的是由于外部环境变化引起的,有的是由于企业风险控制不力引起的,也有的是由于行业周期性低迷引起的,还有个别企业因“过度开发市场”遭遇规律的惩罚、付出必要的代价。

  企业作为全社会一般性产品和服务的主要提供者,它们的生产经营活动关系着人们的衣食住行和就学、就业、医疗、保障等等。在现代经济体系下,由于企业的规模经营、集约经营、全产业链经营越来越普遍,一些大型企业的长期稳健运营已经成为社会稳定、民生安全的重要保障因素。对于中国这样一个转型国家来说,更需要一批持续稳定运营的大型企业发挥国计民生稳定器的功能。

  这类大型企业业务涉及国民经济的许多方面,既有国有资本控股的,也有民营资本控股、外资参股或控股的。它们共同的特点就是规模大、名气大,品牌认可度高。

  无论是在社交场合中,还是在消费场景下,人们对在大企业上班、使用大品牌产品、与大企业共事往往津津乐道。但是,在这些企业遭遇麻烦时,我们却发现,同情这些企业的人并不多,幸灾乐祸者倒是如排浪式般出现。这一强烈反差折射出我国市场经济文化建设的一个突出短板,即不少人缺乏企业情怀、企业心态,认为办好企业仅仅是企业家和政府的责任,与自己关系不大。网络媒体上,对于遭遇危机的企业家的施以嘲笑、戏谑,几成常态。

  与此相关联的是,企业与社会公众的互动机制也存在不足,不少企业忽略了社会角色的塑造,主要表现是:一、过于关注销售额和利润的增长,认为只要产品和服务好就可以一白遮百丑;二、追求自己的垄断地位或其他市场优势,拓展市场时“客户意识”很强,“社会公民”意识不足;三、狭义片面地理解社会责任,以为社会责任就是扶危济困、捐钱捐物,不重视在日常运营中与公众沟通互动;四、一些企业家把自己当作“特殊公民”,不仅不把公众的“价值关注”放在心上,还会无意中制造“隔阂”,放任子女炫富等等。存在这些问题的企业和企业家,应该认真反思,回归“社会大家庭一员”的基本定位。

  无论从普通公民的角度看,还是从企业和企业家的角度看,还是从全社会理性建设的角度看,“失势企业家”遭遇冷淡、嘲弄甚至网络暴力,都不是一件好事。

  企业是现代国家建设的重要力量,是现代市场经济的最重要主体。企业发展得好不好,既是企业家的事,是政府的事,也与每一个社会成员的利益息息相关。新时代的中国呼唤企业家精神,鼓励优秀企业家的担当引领;也呼唤更多的社会成员关心、了解、走近企业和企业家。媒体和媒体从业者,也应当善待企业和企业家,客观看待企业生态和企业现象。

  要通过企业、政府、社会组织、媒体和所有社会成员共同努力,实现企业社会角色的“再塑造”,补上我国市场经济文化建设的这个短板,促进企业建设与整个国家现代化建设同步发展。

(作者是证券日报社常务副总编辑,中国证监会专家顾问)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