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工网评论频道经济-正文
质量提升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牛鼻子”
李长安
//m.auribault.com 2017-09-14 来源: 深圳特区报
分享到: 更多

  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过程中,必须紧紧抓住质量提升这个“牛鼻子”。而要想达到质量提升的目的,就必须在人才、标准和品牌等方面多下功夫

  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开展质量提升行动的指导意见》。《意见》强调,提高供给质量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攻方向,全面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是提升供给体系的中心任务。质量提升行动的主要目标是:到2020年,供给质量明显改善,供给体系更有效率,建设质量强国取得明显成效,质量总体水平显著提升,质量对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和促进经济发展的贡献进一步增强,更好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升级的消费需求。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实现经济总量快速增长的同时,经济质量也有了很大的提高。在当前经济新常态下,经济增速已经出现了放缓的趋势。在这种情况下,通过质量提升来对冲速度和数量增长上的放缓,是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的关键,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顺利完成中国“工业4.0”建设任务的基础和保障。

  但是,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的经济质量与广大民众的需求相比,仍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可以说,质量不高已经成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越过的一个“高坎”。根据国家质检总局的抽查数据,2016年企业产品的抽查合格率为91.6%,而最受消费者关注的10类重点消费的总体合格率只有90.3%,其中电饭锅的产品抽查合格率仅为83.9%,智能马桶盖合格率为77.8%,移动电话的合格率为73.3%,而电磁灶产品合格率最低,仅为28.8%。随着电子商务的兴起,一些电商平台成了不少假冒伪劣产品的“集散地”,网购产品的抽检合格率为82.7%,明显低于全部抽检产品的合格率。

  质量不高不仅是资源的极大浪费,还是影响消费者对国货信心的重要因素,也成为国外蓄意贬低“中国制造”的一大借口。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一是劳动力队伍的素质较低。在我国的制造业工人中,有70%多是平均素质不高的农民工,技工特别是高级技工数量严重不足;其二是缺乏标准话语权。据统计,在3万余项现行国际标准中,由中国主导制定的仅占0.5%,新兴产业中的技术规则制定权几乎全部由西方国家掌控;其三是品牌意识差。如果说质量是企业的生命,那么品牌就是企业的灵魂。中国产品数量众多,但国际知名品牌却寥寥无几。

  因此,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过程中,必须紧紧抓住质量提升这个“牛鼻子”。而要想达到质量提升的目的,就必须在人才、标准和品牌等方面多下功夫。

  首先,要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一方面要积极开展对劳动力队伍的教育和培训,尽快提升他们的素质,另一方面注重培养“工匠精神”,形成一支具有更高技能的“大国工匠”队伍。

  其次,在标准方面,要以生产企业为主体,加快完善产品标准体系,争取在国际标准方面有更大的话语权。同时对企业严格实施强制性标准要求,鼓励企业采用更高水平的标准生产。

  最后,要强化企业的品牌意识,努力形成以品牌与质量提升的良性互动。质量提升和品牌建设既是企业创新的重要内容,也是其他创新实践的重要保障。必须通过形成一批国内外知名的品牌,锻造更高更好的“中国制造”的质量声誉,才能加快培育国际竞争新优势,从而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奠定质量基础。(作者系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教授 博士生导师)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