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日前有媒体报道,鸟巢要开慈善富民大会,来京参会者交通食宿费可报销,还可现场领取5万元慈善金……如此天上掉馅饼的好事儿让不少中老年人跃跃欲试。虽然北京警方已经辟谣,呼吁广大群众切勿轻信,但仍有不少中老年人对此深信不疑,甚至因为子女阻拦而大动干戈。4月23日晚,公安部通报,天津等地公安机关打掉了一个编造“慈善富民总部”的诈骗机构。这是一个以“解冻民族资产”为由实施诈骗的犯罪团伙,公安部门已抓获陈玉英等31名犯罪嫌疑人。
只要查询一下近些年媒体的相关报道就可知,“解冻民族资产”式骗局,其实已存在多年。不仅媒体多有对骗局的揭露,不少地方也先后查处了一些相关案件。但每隔几年,类似的骗局又“故态复萌”,借助新的面目和手段“还魂”,近两年来主要以微信群的方式出现。
这类骗局之所以能吸引如此多的“信众”,远非一般骗局所许诺的高回报那么简单,而更是打着“爱国”“民族大业”的旗帜,带有明显的精神控制意味。比如,入群者统一头像,群里每天举行升旗仪式,将群内的消息上升到“国家秘密”的高度,参与者甚至对子女都予以高度防备。如果说高回报的利益许诺充当了诱饵,那么这种封闭且高度仪式化的操作手法,显然在客观上起到了一种洗脑的效果——受骗者不认为自己被骗,这也成为这类案件防范的重要难点所在。
骗局所瞄准的人群,主要为中老年人。它利用老年人的信息接收偏差,通过群的方式建立起一种牢固的群体认同感,填补了不少老年人的精神空虚,形成了一种精神上的传销。这也就能够解释,为何在警方和家属的反复劝说下,不少中老年人还是入戏太深,难以自拔。
从以上特点来看,防范这类骗局主要可以从两方面入手。一是,互联网时代的防骗应与时俱进。网络社会,信息的流通效率大大提高,按说因信息不对称而给行骗者留下的空间要相对更小,但问题在于,互联网也给行骗者带来了便利。如这次的案件所显示的,只要建立一个微信群,行骗者就能够轻易完成精准化的目标筛选与吸纳,其效率远超以往面对面的行骗模式。这对于相关治理显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比如,监管部门应重视与各互联网平台的合作,利用技术措施,对之进行事中事前式干预和打击,而不能等到骗局在线下闹大了才出手。
二是,增强中老年人对骗局的免疫力,应纳入到老龄社会的应对中去。这些年,各式骗局的受害者中,老年人的身影越来越多。这类群体本来由于知识结构滞后、更易贪图小便宜等原因,相对更容易上当受骗。加之在现代社会,随着小型家庭的普及,老年人与子女之间的交流更少,精神上的空虚状况也容易被骗子乘虚而入。就这点来说,呼吁子女们多与老年人交流,及时了解他们的动态当然有必要。但置于老龄社会大背景下,如何提升老年人群体的科学素养,让老年人拥有更丰富和体面的文化生活,避免走向群体性的精神空虚,显然更是一个公共性大问题。
随着老龄社会向纵深发展,越来越多的老年人被各式骗局盯上,与“爱老、尊老”的社会理念多有违背。其中既有主要矛盾需要处理,如对诈骗犯罪的防范和打击力度,是否匹配了相关犯罪的严重程度,也要重视特殊矛盾的解决,如公共方面对于老龄社会的应对体系是否真的完善了。只有多管齐下,方能让更多拙劣的骗局难有立身之地。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38)|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30)| 京ICP备11015995号-1| 联系我们:zgw@workercn.cn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广媒)字第185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2008-2022 by m.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