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工网评论频道经济-正文
杀牛喂猪是乳业转型的必然阵痛
//m.auribault.com 2016-08-12 来源: 北京青年报
分享到: 更多

  据报道,去年以来,我国乳业上下游企业业绩全面下滑,奶牛养殖业面临价格下跌、企业拒收的双重困境,不仅各类养殖主体生存困难,而且许多加工企业也在拒收鲜奶或将鲜奶喷粉储存,甚至有企业将鲜奶喷粉后卖给养猪企业。

  企业杀牛、奶农倒奶这样的例子并不鲜见。据调查显示,山东、广东、江苏、河南、河北、内蒙古、黑龙江等地先后曝出奶农杀牛倒奶事件。面对愈演愈烈的倒奶事件,有业内人士呼吁企业应承担起社会责任,尽量收购奶农的牛奶,而奶农也应做出让步,以实现双方共赢。基于此,2015年初,农业部下发了《关于协调处理卖奶难稳定奶业生产的紧急通知》,要求各级地方农牧部门采取有效措施,确保奶农利益、稳定奶业生产。

  公众对国产奶信心不足,应是倒奶事件频发的主要原因。信心来源于消费信任,如果国产奶在同洋奶的竞争中完全处于下风,那么其市场份额日益弱势的状况,就很难得到彻底改变。现在国内乳企都采取走出去的战略,以国外的标准和技术又重新来抢占国内市场,就必然会加剧乳业上游环节,尤其是养殖业的弱势状态,从而出现严重的结构性过剩,即便低价也无人问津,从而只能杀牛减少损失或者卖给养猪企业找出路。

  奶粉的高质量取决于鲜奶的优质化,实行标准化、集约化和科学化养殖,无疑是最终出路,从饲草到饮料,从合理用药到科学收储,都有一套完善的标准和实施体系。然而,长期以来,国内乳业尤其是养殖环节,都坚持“低标准保护”的原则,导致粗放化、散养化和低质化的状况无以改善。奶农的小散乱造成鲜奶的质量严重不达标,而集中化养殖也难以达到期待中的效果。从某种意义上讲,奶源问题已成为国内乳业的最大瓶颈。相比于欧美等国家,从菌数总数到体细胞数,各种核心指标都处于下风。

  市场不相信眼泪,消费者也不会相信“杀牛倒奶”的悲剧。在一个开放的市场里,谁不尊重和保护消费者的利益,谁就会被消费者和市场无情淘汰。之前,乳品安全国家标准降低引起了争论。内蒙古奶协秘书长称乳业标准的降低不会损害民众健康,而是从国情出发保护奶农。如果提高标准,将导致占总量70%的奶农卖牛、杀牛。乳业标准不升反降,以此满足和迎合“不杀牛”的保护要求,却错过了最关键的改革时间,本应有的短痛变成了长痛。

  目前,中国乳业已基本处于低谷,实现转型升级才能实现自我突围。这需要整个行业要有断尾求生的自觉性和坚定性,从奶源入手进行源头净化,才能在与洋奶的比拼中,重新赢得消费者的信任并逐步占领市场,否则再虚幻的国产牌或者悲情牌都难以为效。只有经历了痛彻心扉的过程,才会有浴火重生的转变。

  奶业需要供给侧改革,并从最基本的标准提升开始。目前,中国农垦乳业联盟发布的《中国农垦生鲜乳生产和质量标准》,整体上已达到欧美国家标准,有的甚至还优于国外标准。唯有采取这种自我革命的态度,并主动迎合发展新要求,才能让中国乳业的拐点早点到来。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