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刚性泡沫:中国经济为何进退两难》一书出版后,《纽约时报》与作者朱宁教授访谈,刊发题为“被保证了的泡沫”的文章——似乎中国经济存在泡沫,且是政府用制度保障的。笔者觉得有必要对“刚性泡沫”的概念较下真,否则“出口转内销”的政治经济学失真太大。
“刚性泡沫”概念太宽泛
“刚性泡沫”果真到处存在吗?按照行业理解,泡沫是指资产价格已偏离其实际价值,但投资人在对未来的美好预期下,疯狂“购买-销售-再购买”,造成价格偏离其均衡水平而轮番上涨的现象。如果是这样,那中国的资产价格在各个领域都会高得离谱而不会跌落。但为什么中国经济自1978年起飞至今已38年,人均GDP还不到8000美元;而二战后起飞的新兴经济体中,最后一个越过人均GDP1万美元的韩国才用了不到20年的时间?如果是制度保障了的,那一定是长时间的,为什么各个领域的资产价格不会传递到人均GDP这种综合性资产评估指数上呢?
如此看来,中国经济一定有一个巨大的泡沫“吸尘器”。高得离谱的资产泡沫被这个“超级吸尘机制”在几十年间持续地转换为人均收入综合价值指数的“刚性负泡沫”了。显然,用“刚性泡沫”来廓定中国经济的基本特征,外延过宽了。
隐性担保非普遍存在
《刚性泡沫》一书提到,“由于中国经济当前充斥刚性泡沫,面临进退两难的困境”,而走入这种困境,在很大程度上是源于经济活动中普遍存在的“隐性担保”机制:
在金融投资领域,投资者完全不担心信贷违约,因为他们相信一切违约会由中国政府来埋单。
在房地产业领域,购房者相信政府一定会保证他们的投资可以获得丰厚收益。
在制造业领域,企业——尤其是国企,相信如果投资失败后,政府和国有银行一定不会坐视不管。
这个逻辑大体上是对的,但不精准。“刚性泡沫”概念的外延涵盖扩展后,很容易误导我们只看见货币的一面,而看不见另一面。同样的事实,可以总结出不同的结论:在非银行类非银行机构大量存在的今天,中国投资者没有不担心信贷违约的。中国政府会为一切违约买单?恐怕连投资者本人也不相信。
房地产购买者若真的认为,房价下降后政府一定不会坐视不管,那么过去房价“十年九调”是政府和购房者过不去吗?
在制造业领域和国有企业领域,1993-1998年间朱?基总理“关停并转”政策带来的海量下岗职工安置算是买单还是惩罚?2006年以后的产业结构调整和2016年的供给侧调整算是买单吗?政府的行为显然有更为复杂的经济学机理。
猴子掰椰子的故事
把“刚性泡沫”的总后台指向政府那只看得见的手,恐怕忘了看不见的手。2010年诺贝尔奖得主戴蒙德在“猴子掰椰子”的故事中规定了行为禁忌:猴子认为只有别人手上拿到的椰子才可以食用(必须得频繁交换),而且还认为只有别人去的方向才有更多的椰子可摘(必须不停寻找);猴子才不管和更多的猴子去同一块地会造成自己少摘椰子的宏观后果。政府失效和市场失效是一个货币的两个方面,二者是互为“保障”的。
不明白这种互为保障的机制,只能开出这样的处方:政府应该逐渐退出刚性兑付和隐性担保,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中国经济进退两难的境地就会解除。可是,如果政府绝对退出所谓的隐性担保机制,出现市场失效怎么办呢?矫正市场失效的三种途径——有针对性的征税、市场发动和定义资产边界,都是离开公共品、政府部门产品就干不成的事啊!诊断边界宽泛,处方也就打大折扣了。
讲到“刚性泡沫”,最好的逼近形态恐怕就是泡沫塑料。你可以发明泡沫塑料材料并畅谈它的特征,但你不能用泡沫塑料来定义液体泡沫的基本特征,因为那不精准。
泡沫塑料一旦被吹起后,由于其“基因性”的材料力作用,永远不会崩塌。但这泡沫塑料还是泡沫吗?否!它已经脱离液体泡沫的清晰边界,而进入固体塑料领域。资产泡沫如果是刚性的,它就不具备高弹性,且也不是低弹性,更不是黏弹性,而是无弹性的。由此可见,将复杂的中国经济增长深层制度问题简单廓定为“刚性泡沫”不合适。
中国经济的问题很复杂
中国经济增长碰到的问题非常复杂。中国有近14亿人口,城市人口加上城乡间迁徙的工业化行为人口超过10个亿,而OECD发达国家34个经济体加起来的总人口不到10个亿。
中国今天的经济制度不仅借鉴了工业革命后西方的技术、管理等制度,而且还承继了自己历史上以建郡置县制度加小流域治理技术进步的公共品为导向的经济发展模式。这和欧洲庄园分封摊大饼式制度加自然人体力替代技术的强调个人主义的私人品发展模式存在不少差异。看不到中国模式的优势,就设法让中国经济以西方制度为对象削足适履,是在做一件低收益的傻事。
近几周来,网上谈论中国经济的复苏既不是V型,也不是W型,而是一个长长的倒L型。这种观察有道理,但有些人将此曲解为“到”十三五“结束之时,中国经济才能恢复活力,中国经济已经走入”中等收入陷阱“。改革开放38年,不少人一直在崇尚美国的宣传机制。看来,该是对美国导向的西方式传播机制及其关联思维说点不同逻辑的时候了。不然,不是中国的经济拖累世界经济,而是美国舆论会拖累世界普通百姓。
中国经济吸纳西方工业革命成果已有150多年以上的历史,中国系统学习西方经济学理论也已有三四十年的历史。把中国经济的实践,与中国历史实际相结合,把中国经济实践与世界前沿理论相结合,创出自己的系统理论形式来,是时候了。(作者是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
中青报:有健康的社会生态才有挺立不倒的企...2008-12-17 |
中青报:有健康的社会生态才有挺立不倒的企...2008-12-17 |
中工时评:养老金入市宜分“轻重”与“缓急”2012-03-23 |
完颜平:社会生产“落后”的表述不宜修改2012-07-27 |
经济日报:“抱团唱空”中国经济没道理2013-04-28 |
经济日报:观经济大势 要用“大逻辑”2014-12-17 |
中国网:住建部专家的预测请别误导公众2010-02-22 |
红网:住建部专家的预测是涨价信号还是调控...2010-02-22 |
新华网:国情决定中国应保持恰当储蓄率2009-02-12 |
新华网:国情决定中国应保持恰当储蓄率2009-02-12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38)|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30)| 京ICP备11015995号-1| 联系我们:zgw@workercn.cn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广媒)字第185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2008-2022 by m.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