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工网评论频道经济-正文
风险个案不影响债券市场全局
周 琳
//m.auribault.com 2016-04-27 来源: 经济日报
分享到: 更多

  今年以来,债券市场违约个案有所增加。与违约事件增多相对应,一季度负面评级行动也较去年同期明显增加。

  对于近期债市风险问题,有一种观点担心系统性信用风险、债市风险加速传染,有人甚至认为债券已经不具备配置价值。这些观点带有很大片面性,忽视了债市自身规律和信用债发展全局,并不可取。

  信用风险与宏观经济周期、行业生命周期、企业个体情况息息相关。目前的债券市场确实存在一定信用风险和流动性风险,至少有两个因素让人担心:一是前期债市“太牛了”,二是近期违约事件频发。随着企业部门整体债务率上升,企业在经营盈利、现金流、再融资等承担压力持续上升,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信用风险暴露上升。此外,受宏观基本面因素及过去两年银行开展委外投资业务影响,可能的流动性趋紧并未完全排除,或许将对债券市场后续新增资金带来影响。

  然而仔细分析,债券市场格局并未出现系统性改变。

  自2014年始,我国债券市场经历了“历史最长牛市”,信用债上涨持续2年多,几乎没有回调。宏观基本面的影响带来微观“资产荒”,在一定程度上给予金融机构配置债券更强的意愿,再加上2015年下半年权益类市场异常波动,导致投资者风险偏好持续回落,这些构成信用债上涨趋势的重要力量。在此背景下,债市具备短期回调的压力。

  从内部“横向”比较看,近期一些违约事件、债券发行取消案例、负面评级行为等,并不具有全局性、系统性和广泛的行业代表性,多为点状个案、周期性行业,市场早已有充分预期。违约事件大体可分为三类:一是此前发生违约的主体再次发生违约;二是曾经在相关方协调之下“涉险过关”的企业,未能再延续此前的刚性兑付;三是在信用风险抬升背景下,新增的企业主体发生违约,这方面民营企业仍占据较大比例。对于这些情况,大多数金融机构已有研究和筛选,目前看“踩雷”者不占多数。

  从行业上看,违约企业大多属于煤炭、钢铁、有色等产能过剩行业。在券种上,今年以来1年期以内的短期债务成为违约重灾区。不难看出,产能过剩行业企业的基本面难以好转、公司治理风险仍是两大主因。伴随着债转股、去产能等政策的实质性推进,产能过剩行业内不同资质企业的信用风险将出现分化,其中具有救助价值的企业或受益于此,而那些没有救助价值的“僵尸企业”将被市场出清,从而促进债市健康发展。

  其实,如果用专业的债券投资技术视角看,信用风险和违约并不等同于损失。在海外成熟市场,高收益投资基金可以投资即将进入破产清算的企业发行的债券,只要清算价值高于债券成本,就可以实现盈利。尽管如此,信用风险依然不容忽视。债市在宏观因素、行业周期因素、企业因素等多重因素作用下,确实存在中短期调整的压力,防止信用风险扩散这根弦必须时刻绷紧,来不得半点含糊。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