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工网评论频道经济-正文
去产能与就业安置应并重
朱永华
//m.auribault.com 2016-03-09 来源: 光明网
分享到: 更多

  煤炭、钢铁化解过剩产能的顶层设计出台后,相关部门和多个省份开始行动起来。记者了解到,27个省份都明确将“去产能”作为今年工作重点,重庆、贵州、甘肃、广东、山西、河北、河南等多个省份纷纷制定细化方案和试点计划,重点是淘汰落后产能、僵尸企业退出、战略性兼并重组、国企内部改革(据3月9日《经济参考报》)。

  就在两会召开前夕,人们从人社部部长尹蔚民在国新办发布会上的话语中,就能听出各地去产能工作的“山雨欲来风满楼”,尹蔚民表示,化解过剩产能会造成一部分职工下岗。大约煤炭系统是130万人,钢铁系统是50万人,即大约共涉及180万职工的分流安置。今年中央将拿出1000亿元,主要用于职工安置。这意味着对煤炭、钢铁行业的去产能只是一个切入点,全国性的去产能大幕已经拉开。果不其然,从新华社的这篇报道中,我们已经看到,各地去产能不但已经着手实施,涉及的范围也不仅仅是煤炭钢铁。凡是产能严重过剩,包括水泥、平板玻璃、电解铝等严重产能过剩和高能耗、高污染行业及“僵尸企业”等,都将成为被“去”的目标。

  报道显示:除了从2016年开始,用3至5年的时间,退出煤炭产能5亿吨左右、减量重组5亿吨左右;粗钢去产能目标是5年压减1亿至1.5亿吨之外,地方去产能的广度和力度甚至超出人们想象。比如河北提出到“十三五”末,钢铁、水泥、平板玻璃产能分别控制在2亿吨、2亿吨、2亿重量箱左右。全国人大代表、河北省省长张庆伟则表示,河北省政府已部署“6643工程”,即到2017年,要减产6000万吨钢铁、6000万吨水泥、4000万吨燃煤和3600万重量箱玻璃。显而易见,除了煤炭。钢铁系统去产能需要安置180万下岗职工以外,各地方其他行业由去产能带来的下岗职工和需要妥善安置的人数也绝对不是一个小数字,尽管国家人社部等部门否认此次去产能不会带来“第二次下岗潮”,然显而易见的是,要妥善安置全面去产能带来的数百万下岗职工,对于去产能任务较大的省份,依然是一项不小的挑战。

  其实,煤炭与钢铁行业的严重产能过剩不但已持续多年,甚至已经成为国内经济发展的巨大包袱,业内人士曾调侃一吨钢材的利润买不来一支冰棍,煤炭卖不了黄沙价。严重的产能过剩不但阻碍了经济的健康发展,更造成了巨大的资源浪费,而且出现产能过剩和去产能也并非是我国特有现象,世界不少发达工业国家都曾经历过这种“阵痛”,事实上,纵观古今中外经济发展历史,从来就没有永不落幕的行业,任何一个行业都会随着社会与科技的发展进步或被淘汰或转型升级,这也是市场规律的必然,由此可见,任何行业或产品既不可能永恒不变,更不可能被市场永远接纳,国家做出化解产能过剩行业和各地把去产能作为今年的一大任务,既是审时度势和出于整体经济健康发展的战略决策,同时也是适应市场发展规律的必然选择。

  显然,无论采取任何方式去产能,都不可避免会造成部分职工的下岗失业,如何妥善安置这部分下岗甚至失业职工,保障他们的生活质量不会因去产能而降低,同样也是关系到这些企业职工切身利益的民生问题。这就需要国家总揽大局和各地方政府携起手来共同应对,将去产能和下岗职工的就业安置“齐抓并重”,这既体现出国家和各地方政府对去产能行业企业下岗职工的一种责任,更体现出对他们的人文关怀。同时也应乐观的意识到,现在的社会观念和市场就业形势早已非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可比,既有很多优势也存在不少挑战,尤其是普遍法律意识的提高,更考验各级政府在去产能和就业安置上的依法行政水平。

  去产能带来的下岗职工能否得到妥善安置和重新就业,既关乎社会的稳定,又关乎下一步去产能是否能够顺利推进。因此各地就要因地制宜,又要在安置和就业上取长补短,并不断总结成功经验,相互借鉴。总之,妥善安置下岗职工和帮助他们重新就业,是一项非常细致的系统工程,是对政府管理智慧、工作作风、协调能力和依法行政水平等各方面的一场全面考核。只有将去产能和就业安置并重,才不会出现大的问题。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