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再次强调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百年奋斗目标,并明确指出“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而“中等收入人口比重上升”,应该成为衡量是否实现小康社会的关键性指标。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中等收入群体应是社会主流人群,贫富收入差距应保持适度水平。
近十几年来,我国经济高速增长,人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步入中等收入群体的人数也在快速增长。瑞信研究院发布的2015年度《全球财富报告》声称,中国的中产人数为全球之冠,高达1.09亿人。西南财经大学中国家庭金融调查与研究中心发布的2015年调查数据显示,中国中等收入家庭成年人口数量为2.17亿,占成年人口比例为21.4%,中国中产的规模和财富总额均居世界首位。李克强总理在近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也指出,中国中等收入者已有3亿人。
然而,被专家学者定义为中产的人群并不认可自己的中产身份。瑞信和西南财大的统计数据都是以美国中产的个人财富标准为标准的,为什么却不被相关人群认可呢?同时,无论是与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比较,还是与印度、巴西等发展中国家相比,中国人认同自己是中间阶层和中上阶层的比例都明显较低,而认同自己是中下阶层和下层阶层的比例则相对较高。
说到底,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之一在于,过去几十年我国高速的经济增长和急剧的社会变迁下,出现了一种社会心态,即极强的物质欲望追求及由此导致的不满足感和缺乏安全感。那些从收入、财富和消费角度来说已达到或超过中等水平的人,是过去30年经济高速增长的受益者,他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步步提高,对未来寄予更高期望,这种高期望又会带来不满足感和焦虑心态,使他们总觉得尚未达到理想的中产生活状态,还需要拼命努力追求。
从正面来看,这种社会心态能激发人们更勤奋地工作、更努力地追求,是过去几十年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一个动力。然而,随着我国经济增长步伐的逐步放慢,随着社会经济进入新常态、更注重发展质量而不是数量,过高的物欲期待和不满足心态就会产生负面效应。当下,个人收入的增长速度可能难以维持过去30年经济高速增长时期的水平。我国经济结构和增长模式需要适应新常态,社会心态也需要适应新常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仅意味着多数人步入中等收入群体、达到小康生活水平,更重要的是,成为社会主流的中等收入者具有平和、知足、快乐、健康的小康社会心态,金钱和物质不再是最重要的人生目标,精神追求、文明道德水平和社会责任感是个人价值更主要的体现方式。从这个角度来看,“培育小康社会心态”与“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同样都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
人民日报:“心态培育”,执政者的一道考题2011-04-21 |
中工时评:令人欢欣鼓舞的国民收入倍增计划2012-11-27 |
张 雁:?过改革深水区,为全面小康铺路2013-07-01 |
人民日报:组织引导老同志为党的事业增添正...2014-11-27 |
光明日报: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 继续全面...2015-02-02 |
华声在线:全面小康要抓住“县乡”牛鼻子2015-03-24 |
经济日报:应科学确定最低工资标准2015-04-13 |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道路是法治之路2015-11-09 |
补发展短板,人人都能出把力2015-11-24 |
给基层群众拜年是关注民生的实际行动2008-11-10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38)|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30)| 京ICP备11015995号-1| 联系我们:zgw@workercn.cn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广媒)字第185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2008-2022 by m.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