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工网评论频道经济-正文
邓海建:造得出高铁也要造出好圆珠笔
//m.auribault.com 2015-11-11 来源: 中国青年报
分享到: 更多

  中国为何造得出高铁、大飞机,却造不好圆珠笔和马桶盖?人社部副部长汤涛认为,“圆珠笔不好用”等问题背后,还是技能人才的培养问题,“一个国家最顶级的产品有一批高端人才去生产,但是更大众化、更常用、进入家庭或者说我们经常用的笔,则需要靠更多的劳动者尤其是技能劳动者在日常生产当中提高质量。”(《中国经济周刊》11月10日)

  时下的“中国制造”,可以让高铁飞驰、蛟龙入海、玉兔登月,甚至中国技工也能在世界技能大赛中摘金夺银,为何却难以造出一支好用的圆珠笔、一个国人在海外疯抢的马桶盖?这个令人神伤的问题背后,对应着“中国制造”所处的尴尬现实,即“重点领域领先,系统性落后”。

  2015年年初,《去日本买只马桶盖》 的网文引发热议。此后有数据说,上半年国内智能马桶的销量增加了5~8倍,甚至有些企业增长了十几倍。这说明两点:一是中国制造业不缺乏励精图治的精神;二是在制造技艺上,我们未必不能短期内追赶上先进。那为什么就不抓不改、不重视不自强呢?其实道理也不复杂,一个人见人爱的智能马桶盖背后,依附着诸多宝贵的产业要素:畅通的技术转化与转移机制,优良而稳定的工艺保障机制,成熟的人才与诚信的市场机制。中国人多,集中优势力量攻破马桶盖或圆珠笔领域,不费吹灰之力,但要在所有大众产业上保持这样的水准与态势,难免就捉襟见肘了。

  产品好不好,用户最知道。商务部预测,2016年中国跨境电商进出口贸易额将达6.5万亿元,未来几年跨境电商占中国进出口贸易比例将会提高到20%。伴随着“海淘”数字的天量走势——被误读的德国也好,被夸张的日本也罢,民众对制造业的价值期许,似乎始终离不开“匠人精神”。对于制造业来说,这是个刷脸的时代,也是个为情怀充值的时代,更是个日益褒赏“精雕细琢”的“匠人精神”的时代。我们还刚刚从“山寨之都”转身走向“创新之城”,标准、技艺、程序、服务、制度,与制造强国仍有不小差距:习惯了山寨颜值,却临摹不了灵魂;见多了高仿A货,却懒得费心创新。一切只为早点兑换为市场价格,哪还顾得上产品里的情怀与温度。在产业工人中,最大规模的技能人才的缺失,是马桶盖或圆珠笔之殇的根源之一。

  一个常见的误区是:高精尖领域需要大师,大众产品学徒足矣。随着经济发展水平提高,这个“常识”成为逼着国内消费者“海淘”的致命性成见。此前发布的《中国劳动保障发展报告(2015)》指出,2014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167元,比上年增长10.1%,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8.0%。没钱的时候,买东西图个“有”;钱包稍稍鼓起来时,买东西就得讲究“好”。这是人之常情,也是市场铁律。不过,一是因为中国市场奔跑的节奏太快,来不及精益求精;二是因为蓝领技工的价值兑现通道过于狭窄,大师级工匠难以找到接班人——结果呢,一支圆珠笔或一个马桶盖上,还难以容下价值坚守与职业精神。

  好在我们已经认识到这个短板,比如人社部联合财政部,从今年8月开始在北京、天津、内蒙古等全国12个省区市推广“新型学徒制试点”。不过,就像“暴发户易求,贵族难得”一样,工人易找,工匠难觅。培养一个不上心的操作工,和锤炼一个会走心的大师级工匠,远不是一个概念。远的道理不说,近的共识起码要形成:“中国制造”2025年要与世界接轨,那么,大众产品便离不开大师级工匠的技艺支撑。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