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全国第一批垃圾分类处理试点城市,已经“试”了16年,公众仍不知如何分类,这份成绩单有点难看。下一个16年,路要怎么走,还请多费心、多尽力。
北京市城市管理委员会近日发布消息称,将设置垃圾“分类、分质、分时”收运试点,促进居民源头分类,同时将探索设置垃圾“不分类、不收集”惩戒试点。但《工人日报》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不知道如何分类,成为困扰诸多小区居民的难题。
分类作为垃圾处理的前端,其作用得到世界公认,但知易行难。即使垃圾分类到“严苛”级别、被公认为做得比较好的日本,经过40多年的努力,也还没达到100%的水平。不过,北京与上海、南京等作为全国第一批垃圾分类处理试点城市,已经“试”了16年,公众仍不知如何分类,这份成绩单有点难看。一方面,当然与城市垃圾总量不断攀升有关。据权威部门预计,至2020年,北京市生活垃圾产生量将会达到每天2.8万吨。每天一座“垃圾山”,处理起来确实令人头疼。另一方面,垃圾分类推行本身是否也有需要完善之处?
公众对垃圾分类认知水平低,当然与公众的公共意识有关。有些人能够坚持垃圾分类投放,有些人不愿意,公共意识是分水岭。垃圾分类作为一种新习惯、新素养,公众需要在生活中不断适应、反复习得,才能内化为一种素质,外化为一种习惯。这一过程中,政府也要有所作为,引导、帮助公众养成垃圾分类意识。在日本的垃圾分类指引中,一个塑料饮料瓶被分为瓶盖、塑料纸、瓶身等几部分予以投放。反观国内,垃圾分类普遍处于粗放状态,分类简单且缺乏标准指引,公众难以准确拿捏。还有就是公众教育,对成年人更要对未成年人,这方面,许多城市乏善可陈。16年试点,假如一开始就从幼儿园抓起,当年的孩子如今都踏入社会了,垃圾分类意识也都深入这一代人心中了吧。
公众对垃圾分类的认知水平,直接影响参与水平。在公众参与维度,公共管理是否做到无缝对接?城市垃圾分类处理是一个系统工程,从分类开始,不同种类垃圾经过不同渠道进入不同处理终端,这样的分类才算彻底。一些垃圾分类较成熟的国家,建设垃圾焚烧发电厂、垃圾填埋场、餐厨垃圾处理厂,对那些不能再生的垃圾分门别类送至不同处理厂,最大程度减少垃圾总量。而国内城市的垃圾分类,后端处理往往跟不上,结果出现了这样的场景——老百姓在前端仔细地做好垃圾分类,并按不同种类分别投放,却被环卫工人一股脑儿扔上车运走,导致前功尽弃。久而久之,公众参与热情也就被浇灭了。
由于缺乏刚性制度保障,个别城市的垃圾分类还出现随主政官员变动而发生变化的现象。有些领导重视垃圾分类,便会在他任期内出台政策,力推这项工作,但当他调任或退休,后来者未必对垃圾分类那么用心,这项工作就可能出现停滞甚至倒退。所以,垃圾分类必须有一系列的保障——硬件配置主要体现在后端处理上,要让公众看到实实在在的成效,而不是停留在口头上;软件配置主要体现在制度保障,成文制度既约束城市管理者,保证垃圾分类成为一座城市恒久的公共政策,也要约束普通公众,譬如利用经济杠杆,对不守规矩者进行处罚等。
16年的试点、试错,得失几何心里应该有个谱。下一个16年,路要怎么走,还请多费心、多尽力。
徐 清:垃圾分类标准混乱让人无所适从2014-04-16 |
杨国栋:垃圾先分类处理再要求分类投放2014-06-12 |
钟笃粮:城市生活垃圾分类难在哪?2014-06-13 |
左中甫:垃圾分类“不怕慢就怕站”2014-06-26 |
经济日报:垃圾分类不能半途而废2014-07-03 |
张伯晋:垃圾分类见实效不妨引入阶梯式收费2014-07-18 |
分·不分2014-07-21 |
熊孟清:第三方服务有助垃圾分类2015-05-22 |
王石川:垃圾分类如何走得更远2015-12-15 |
尽快打通垃圾分类的“肠梗阻”2016-02-02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38)|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30)| 京ICP备11015995号-1| 联系我们:zgw@workercn.cn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广媒)字第185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2008-2022 by m.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