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工网评论频道热点聚焦-正文
能否给“眼镜门”考生开启绿色通道
张 涨
//m.auribault.com 2016-06-17 来源: 广州日报
分享到: 更多

 “谁都没错”也许是符合客观情况的一种表达,但在制度层面上,当务之急是搞清“考生怎么办”。通过启用B卷重考等形式作为补救是公平合理的。

  据新华社报道,今年参加高考的一名安徽考生因佩戴的近视眼镜可疑,在考试中途被监考老师收走眼镜,虽然后来归还,但考生称考试受到很大影响。近日,当地教育部门公布了事发考场的视频监控调查核实情况,认定监考员的操作和处置符合有关规定。

  在“一分压过几千人”的高考考场上,近视学生被监考老师收走了眼镜,不论有没有对其答题水平产生直接影响,对其心理产生影响肯定是不可避免的。任何高考的“过来人”,都能想象在考场上遭遇“状况外”的突发情况会何等狼狈。况且,至少目前还没有任何证据说明考生舞弊:不仅在开考前考生戴着眼镜通过了安检,在监考老师收走眼镜查验中也没有发现问题。因此,考生家长要求教育部门调查追责,合情合理。

  但要说监考老师的处理不对,恐怕也有失公允。根据教育部门的调查报告来看,监考老师收走考生眼镜并非没有理由——开考后用手持探测仪器进行例行检查时,探测仪发出报警振动。监考老师的职责就是维护考场纪律,仪器报警就意味着存在舞弊嫌疑,若视而不见反而是渎职之举,当即采取措施无疑是必要的。假设后来证明考生确实舞弊,那么这名老师不仅不会引来争议,甚至可能广受赞誉。

  在高考“眼镜门”引来广泛关注后,当地教育部门及时介入,并向媒体公布了调查核实情况,态度和速度都值得肯定。但这一“谁都没错”的调查结果,恐怕还不能称为“调查结论”,或者充其量只是一个阶段性的结论。“谁都没错”也许是符合客观情况的一种表达,但是,哪怕对考生造成的影响难以量化,相关部门也应该秉承负责任的态度,在进一步深入调查的同时做好后续处理。

  其一,是在事实层面上,还是要弄清考生到底有没有作弊;如果没有,探测仪为何报警。一个显而易见的推测是探测仪误报,而这一推测究竟是否最终的真相,可能还需要对考生眼镜、机器可靠性再做一番检查。考生、教育部门和设备提供商,都有责任找出问题的答案。否则,当相同的监考器材出现在下一次高考中,不排除还会制造出更多麻烦。在高考考场上,任何一个微小的错误都可能带来巨大的影响,容错率应当尽可能地趋近于零。

  其二,在制度层面上,当务之急是搞清“考生怎么办”。有人呼吁,在证实考生没有舞弊之后,能否给这名考生一个重考的机会?这一声音不无道理。在考生并没有个人过错的情况下遭遇突发状况,通过启用B卷重考等形式作为补救是公平合理的。实际上,以往也有类似案例。在2015年高考中,安徽芜湖一个考点听力播放设备出现故障,后经教育部批准启用B卷另选日期给予考生重考听力的机会。与此同时,相关部门也有必要思考如何改进考场突发情况的处置手段——怀疑某个考生存在舞弊嫌疑,在不影响其它考生、不影响事后鉴定的情况下,是否可以等考试结束后再留下考生仔细检查?若真有问题,再实施处罚;若没有问题,也避免“误伤无辜”,同时减少对考场环境的干扰。

  之所以要对高考“眼镜门”如此较真,并不只是要为这一个可能被“误伤”的安徽考生讨一个说法,更是要通过反思具体个案来倒逼高考各项程序更加完善、各种保障措施更趋完美。毕竟,高考对很多人而言都是一场非常重要的考试,“公平”二字重千钧,理应慎之又慎。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