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高考结束,又到了填志愿的时候。选择一个什么样的学校,或者什么样的专业,对一个刚刚要开始自己大学生涯的学子来说,意义不言而喻。然而,我们处于一个刚刚踏足高等教育普及化的社会,中国的家长和高中生们在面对纷繁复杂的大学专业设置的时候,往往会被这些专业的名字弄得眼花缭乱,既不了解这些名称所蕴含的意义,也不了解学科发展所需要的素质,往往因为盲目选择专业,导致后期的人生发展遭遇各种尴尬。所以,填报志愿至关重要。
市场敏锐地把握到了这种需求。据央视报道,高考志愿咨询服务应运而生,“大数据帮你填报上好大学”之类的广告比比皆是,部分“一对一”咨询价格更是被炒到数万元天价,这种数万元的咨询,只接受预定,“因为学生太多了,精力顾不过来。”足见其火爆程度。这种生意,只要是国家法律允许范围内的经营活动,就应该有存在的理由,对其提出指责是毫无理由的事情。只要他们能诚实经营,确实能够为考生和家长提供有用的咨询信息,自然就有其存在的价值。
问题在于,我们的孩子即使得到了这类咨询机构的帮助,按照他们给出的建议填报了志愿,是否就意味着选择了最适合自己的道路?答案显然是否定的。跟教育发达的国家相比,我们对孩子的要求只在于好成绩,他的个人兴趣爱好和理想,并不在考虑的范围,或者仅仅占极少一部分。所以,这种所谓的志愿填报,其实并不是个人真实意愿的表达,咨询机构的建议,只不过是以被录取为最高衡量标准。
高考考生,绝大多数已经年满18周岁,从法律意义讲已经是具备完全行为能力人,但可悲的是,他们中的绝大多数对于自己未来想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拥有一个怎样的人生,还缺乏规划,绝大多数人都是随波逐流,家长或者咨询机构要他填什么志愿就填什么志愿。这导致一个严重后果,就是上大学之后缺乏学习的动力。高中时候以高考为唯一目标,到了大学以后,实现了这个短期目标,却发现自己没有了人生目标,整天宅在宿舍玩游戏,想办法逃课,到了考试的时候,照着老师划的重点,突击几个晚上,成绩及格就感到满足。这已经成为现在大学生比较普遍的日常状态。
上大学的目的,是为了成为更好的自己。大学不会再花时间来培养你的兴趣爱好和人生规划,这一切本来应该是在成年之前的基础教育阶段就解决的。所谓的素质教育,正是要帮助学生养成认识自己,规划自己的能力,培养健全人格。
全国高考录取率已经达到75%,学习的目的,已经不仅仅在于考上一所大学,而在于学会选择和规划自己的人生。恰恰在这个方面,我们的基础教育存在很大的缺失。
姜泓冰:高考改革要实现减负与公平2014-01-17 |
新京报网高考英语改为社会化考试可行否2014-05-19 |
快评论2014-06-20 |
顾 骏:“矫情”复读更多源自选择障碍2014-07-17 |
董洪亮:报志愿:跳一跳、稳一稳、保一保2015-06-11 |
何不将高考膜拜转为教育膜拜2015-06-12 |
成才总有路径,何惧金榜无名2015-06-12 |
文 峰:高考招生“备胎”现象何时休2015-07-24 |
余明辉:任性的“清华录取分数线”公平何在2015-08-12 |
“一个人的毕业照”不妨再多几张2016-05-24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38)|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30)| 京ICP备11015995号-1| 联系我们:zgw@workercn.cn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广媒)字第185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2008-2022 by m.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