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工网评论频道热点聚焦-正文
失效疫苗事件的舆论反思
庄胜春
//m.auribault.com 2016-03-24 来源: 央广网
分享到: 更多

  “还敢不敢带孩子去打疫苗?”几天来,当无数父母发出这样的疑问,我们必须反思:公安机关主动作为、积极侦破的非法经营疫苗系列案件,为什么会一步步让舆论场陷入混乱、被动?“疫苗失效”不等于“疫苗有毒”的“常识”,为什么没有及时阻止民众恐慌情绪的发酵、蔓延?

  从3月11号案情首度被披露到21号舆论被引爆,整整十天,有关部门没能持续提供充分、细致的解释和提示信息;媒体报道的质和量,也与案件本身的重要性不相称。稍有常识的人都清楚,这时,但凡一点儿火星,就可能点燃恐慌的引信。

  终于,两天前,一篇名为《疫苗之殇》的文章将这次的案件和过去一些疫苗不良反应造成的悲惨案例相提并论,瞬间刷屏。在文章引发恐慌性转发的同时,自媒体空间快速形成“观点的自由市场”,一大批驳斥文章反转舆论——他们试图用专业知识证明,此次事件中的失效疫苗与旧闻中的案例并无关联。

  遗憾的是,在这一过程中,有关部门一度缺位、有效信息没有及时发布。被疫苗撕裂的朋友圈成了“愤青”和“理中客”的战场;无助的父母们不知该听谁的好。一直到当天晚上,李克强总理就疫苗案件及时作出批示,相关部门才接连表态,试图稳住人心、赢回信任。

  “理中客”们可以嘲讽民众的所谓“无知”和“恐慌”,但有关部门必须反思,为什么不能尽早给民众打一针免于恐慌的疫苗。

  失效疫苗背后的监管疏漏和利益链条正在深入彻查,我们认为,同样需要反思的还有如何让及时、公开、权威的信息主导舆论场。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