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工网评论频道热点聚焦-正文
总理记者会展示“中国信心”
卜永光
//m.auribault.com 2016-03-17 来源: 北京青年报
分享到: 更多

解码记者会四大关键词

2016年总理记者会涉及的议题非常广泛,但透过一个个具体议题,我们可以用风险、民生、放权、合作四个关键词来描述其核心线索。

风险早在上个世纪70年代,学界就提出了“风险社会”的概念,用以描述全球化时代社会变迁步伐加快带来的后果。在“十三五”的开局之年,中国可能真正迎来了“风险社会”。此次记者会中,从关于金融市场的第一个问题,到贯穿始终的经济下行压力及其应对问题,甚至包括外交和周边安全问题,风险及其化解方案始终是记者会或明或暗的关键词。这种状况在此前的记者会上虽有所表现,但远不如今年这样突出。这既是国内外形势变化使然,也是全面深化改革攻坚过程中必然面临的问题。不过,与风险相对应,李克强向人们展示了中国政府的谨慎、理性、信心和乐观,以及抱有这种态度的充足理由。

民生有记者提到,在他们举办的“我向总理提问”的网上调查中,根据投票选出的十大问题都和民生紧密相关。这表明,全面深化带来的利益结构调整正在成为普通民众关注的焦点,与每个人利益相关的民生议题已成为普通百姓关注政府工作的主要领域。从“五险一金”到“跑腿办事”,从医保联网到玉米价格,在宏观议题之外,与每一个普通百姓密切相关的民生话题在今年记者会中明显增多。

放权在李克强此前举行的三次记者会中,简政放权都是其必谈的话题,今年也不例外,且同样占据了重要篇幅。借此透视李克强的施政思路可以发现,无论是通过简政放权激发市场活力、营造公平竞争的环境,还是通过金融改革施惠小微企业,其体制改革的核心逻辑就是要激活全社会“每一个细胞”,释放每一个民众和单位的创造力。

合作外交和国家安全议题一般不会成为总理记者会的中心议题,但中美关系、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等,也几乎是历次记者会必然触及的议题。此次记者会涉及了中美分歧、中日韩合作、朝鲜问题等。在谈及相关问题时,李克强遵循新时期中国外交的新理念和新原则,始终强调在共同合作基础上管控分歧。“一带一路”和“亚投行”虽未见于其对相关问题的具体回答之中,但这些重大新倡议引领下的中国全球治理新方案和国际合作新理念,则始终是其回应中外关系问题时遵循的主线。

记者会释放的信念

虽然“克强式”妙语让记者会多了一份轻松,但从国内外经济形势等领域看,2016年的记者会却可能是新世纪以来话题最沉重的一次。在金融危机席卷全球的2008年及随后的几年中,外部形势虽然严峻,但中国经济却表现强劲,成为世界经济复苏的主要引擎。不过,在金融危机发生七年之后,中国经济却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新的严峻环境。世界经济增速陷入新的低谷,而中国经济则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下行压力。

  在记者提出的17个问题中,有4个是直接关于经济或金融的。据媒体统计,在答记者问7000多字的中文文字稿中,除了“我们”,总理谈得最多的两个字就是“经济”,而其对经济下行压力问题的回答,是李克强四次记者会中答题字数首次突破千。

  透过这些回答,李克强展示了政府的信心,更展示了具体行动的方案,释放出对全面深化改革和中国经济向好的坚定信念。记者会上谈及的方案虽然不像此前政府工作报告中那样具体详尽,却多了提纲挈领式的概括和鲜活。从防范金融风险的系列举措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释放市场活力,从关注小微企业发展到“新经济”的丰富内涵,总理反复论证了他提及的一个命题:面对经济下行的巨大压力,中国并没有“病急乱投医”,“并没有用‘大水漫灌’式的强刺激,而是选择了一条更为艰难但可持续的路”。

  记者会结束之际的一段花絮颇有意思。李克强在结束记者会往会场外走时,有记者大声问道:“总理,您对股市有信心吗?”由于现场嘈杂,李克强没有听清问话。当记者问出第二遍后,总理停下来,笑着说:“只要你有信心,我就有信心。”

  这个回答或许不仅适用于股市,也适用于看待当前中国经济和全面深化改革进程中诸多棘手难题。总理在记者会上向世人展示了中国政府的方案和信心,但方案的实施和信心的传递,不仅要依赖政府,也需要依赖广大民众的理性、参与和行动。

1 2 共2页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