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去年12月,四川盐亭13岁单亲家庭女孩梁颖,因患癌症晚期且家庭贫困,引起广大爱心人士关注,并响应呼吁纷纷捐款,仅有账目可查的捐款达到11万余元。今年1月14日,梁颖不治去世。有爱心人士发现,当初的捐款并没有用完,于是联系梁颖的家长,但被告知不愿退钱。(《成都商报》2月24日)
当有关部门和爱心人士要求梁颖父亲兑现承诺,退出剩余善款时,却遭到拒绝,这折射出网络募捐中存在的漏洞,值得管理部门反思。
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网络募捐异军突起,成为民间公益慈善新的阵营。相比传统的募捐方式,网络募捐门槛低、传播快,可以让募捐者在最短时间内得到救助。然而,按照我国《公益事业捐赠法》规定,只有“公益性社会团体”和“公益性非营利事业单位”,可以依法接受捐赠;但网上众多募捐活动都是以私人、家庭或志愿者的名义进行,并没有取得合法的募捐主体资格。在身份模糊、信任缺乏、监管不力的情况下,网络募捐活动的合法性常常面临挑战。梁颖父亲拒退剩余善款,便是一个例证。
近日,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对1737人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虽然47.4%的受访者曾通过网络平台参与过捐款,但仅28.5%的受访者信任网络捐款中的慈善组织或募捐个人,62.4%的受访者担忧在网络募捐中存在诈捐、骗捐的潜在风险。事实上,梁颖父亲违反承诺,拒退剩余善款,就是一种变相的诈捐、骗捐行为。特别是,社会募捐剩余善款如何处理的问题,目前在法律上还是空白,社会募捐中的制度性障碍亟待解决。
网络募捐是民间公益和慈善事业的一种有益探索和补充,作为一种新生事物,需要政府以包容的心态给予它一定的发展空间,同时从立法、行政等多个角度加强规范。比如,规范和完备网络募捐行为,对网络募捐的主体资格设定必要的门槛,给予合乎条件的个人和团体必要的募捐主体地位。只有网络募捐安全可靠,尊重捐助人的意愿,网络募捐才能走得更远。
新民晚报:于右任书法作品失踪案岂能不了了之2010-06-22 |
李力言:慈善现实比风光晚宴更值得关注2010-09-30 |
熊 志:“不合作”对慈善是挑战也是契机2012-08-02 |
傅达林:市民“拒捐”的潜在诉求2012-08-03 |
张贵峰:“有偿”与慈善并非不可兼容2012-08-27 |
佘宗明:但愿募捐遇冷倒逼慈善“疗伤”2013-01-08 |
太原晚报:募捐遇冷的反向刺激2013-01-09 |
仲 鸣:学校擅自转捐善款,有悖慈善伦理2013-07-16 |
陈广江:转捐疑云“很有必要”公布2013-07-16 |
微评法治2013-07-17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38)|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30)| 京ICP备11015995号-1| 联系我们:zgw@workercn.cn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广媒)字第185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2008-2022 by m.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